2023年5月11日,在全党汇聚合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到沧州市考察调研,沧州儿女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将凝聚成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磅礴伟力,助力沧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沧州地方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刻领悟大运河红色文化的育人机能,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红色“根基”。
一、沧州大运河概况
沧州大运河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朝基本建成,其全长约21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流于吴桥县,流出于青县,汇入天津界,贯穿流经沧州市境内全域。加之,贺龙和肖华领导的两大八路军主力汇聚沧州地区大运河河畔,带领着沧州地区人民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同样也养育了两岸人民。同时,也孕育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被沧州人民亲切的称为“母亲河”。
二、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历史沿革
土地改革时期:革命星火,燎原之势。大运河畔,沧州地区党的基层组织诞生,孕育着大运河红色文化的火种。1925年底,在大运河两岸,沧州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张隐韬高举武装斗争大旗,带领工人、学生开展工人罢工运动、学生运动,成立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起义。从此,沧州党组织从运河两岸向内进行发展,不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沧州地区的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抵御外强。在抗日战争中,沧州党政军民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进行着艰巨而又卓绝的革命斗争,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沧州地区革命斗争进行到全民族抗战时期,大运河畔的沧州儿女,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游击战争,共同抵御侵略者,坚持“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取得胜利”的原则,铸就了沧州地区抗日战争的丰碑。
解放战争时期:争取民主,共图伟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沧州地区部分解放。以大运河为界,国民党占据津浦铁路沿线发动进攻,企图依旧实行其独裁专政的方针。1947年中央军委命令,发动青沧战役,最终大获全胜顺利解放沧州地区。后来建立沧州市,隶属渤海一分区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沧州党政军民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大运河两岸的人民真正成为了解放区的主人,广大青年积极参军报国,投身于抗美援朝的伟大卫国战争,为巩固新中国的全新政权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艰苦奋斗。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沧州地区党政军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大运河两岸,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承与弘扬大运河两岸的红色文化,激励大运河人民不断团结奋斗,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组织保障。
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大运河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千年大运河的肌理,那些隐藏在绿水清波间的大运河红色故事,始终充盈着沧州人的志气、骨气和豪情。总之,大运河两岸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记录着党领导沧州人民进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辉煌历史,更是沧州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印记,是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也将永远激励沧州人民把理想信念火种、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沧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指在沧州大运河区域内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植根于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土壤,又深得沧州大运河沿岸红色革命事迹的熏陶,又立足于沧州革命的伟大实践,有着坚实的文化根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形成的具有大运河特色的先进文化。
百年沧州大运河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大运河蕴含的红色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的红色“载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红色“旗帜”;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红色“根基”。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的新起点上,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保护、挖掘和阐释丰厚的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解然 刘金帅 )
【本文系2023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生成机理研究”(课题编号:2023310)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