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近年来,赣州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着力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市县两级法院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依靠群众、源头解纷、优质服务”长效机制,形成“联村共治、法润乡风、唯实求真、公正为民”的“寻乌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法院推广。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和发展“寻乌经验”,务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组织是“联村共治”的领导力量,是“寻乌经验”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法治化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工会、商会、社群、乡贤、五老等各类社会组织、群体的多元联动机制,将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和组织上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为关键抓手,推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主体地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安居乐业,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是“依靠群众”的工作机制,还是“公正为民”的宗旨和目标,都昭示着“寻乌经验”是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要继承党在人民司法中的优良传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期待,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要建立与基层群众的情感联结,实现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民间组织力量联动,积极发挥司法的政治功能,在基层一线中践行司法为民的核心理念,依法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推动人民司法服务阵地前移。“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彰显了赣南老区干部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深入调研的务实精神和一心为公的民本情怀。作为人民法院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法庭提供了完善基层人民司法,深入践行司法为民的有效途径。“寻乌经验”对基层人民法庭的探索实践是秉持“唯实求真”精神,重调查、重证据,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不断推动人民司法服务阵地前移。要探索推行人民法庭的直接立案和直接执行机制,持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依托村居等基层自治组织,在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司法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中建立联调配合机制,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基层人民法庭布局和法务干部配置,提供轮岗交流、优先任用等配套机制,激活基层法治队伍整体干事创业活力。要坚持和发展“寻乌经验”,建立人民法庭从乡村治理到城市治理的多层次“巡回制度”,充分发挥基层法庭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优势,做到“源头解纷、优质服务”,有效化解争斗、减少诉讼、消除上访。
加强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作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法润乡风”是“寻乌经验”的重要内容。赣州市县法院根据赣南革命老区特色,在基层治理中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寓法治于乡风,实现司法和乡风的良性互动。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联合乡贤、五老等群众代表,以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传播法治文化,促进法治文化与以红色文化为主,包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无讼村、无讼社区活动。要通过文书公开、庭审公开等途径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通过人民法庭进基层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直观感受审判和执行,通过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让法治文化进一步下沉基层,浸润到群众日常生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廖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