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市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优化队伍、整合资源、强化保障等方式,有效破解基础薄弱、动力不足、质量不高等难题,合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提升核心力量,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培优育强头雁。实施“双提双促”工程,培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31人,村“两委”成员129名;创新开启“云课堂”,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视频播放等方式,组织全市153名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开展实用技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助力“领头雁”充电蓄能。二是充实基层力量。有序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招聘工作,连续3年累计招录100名大学生,实现全市100个村全覆盖;向“五类村”选派工作队8支、驻村干部40名,注入强大外力支持,有效缓解村级集体经济“不会抓”“抓不好”等重难点问题。三是招引优秀人才。以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为导向,科学制定各领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乡村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引进一批农业院校毕业生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提升效益。截止目前,累计引进188名优秀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资源优势,开启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充分整合闲置耕地、违规合同、低价合同等闲置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竞价发包、投资分红、排查清理等多种方式盘活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得实惠。三岔口镇三岔口村独辟蹊径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将8000余亩闲置耕地集中管理,公开竞价发包,带动2000余人增收128万元,为村集体增收49万元;东宁镇北河沿村深入推进清理村集体违规合同工作,清收资金26.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用活优质资源。出台《东宁市农村新增地源管理办法》,管好用活新增集体耕地,推行差异化收费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创新“党建+”发展模式,注重在产业链上建强党组织,拓宽增收渠道。东宁镇暖泉二村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合作种植方式,2021年投入10万元利用村集体耕地种植82.5亩紫苏,年增收达15万元,带动就业人口75人。三是激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激活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让村集体“壮”起来。东宁镇大城子村深入挖掘渤海文化,7月举办“古韵文化夜市”,邀请10000余名游客品农村美食,有效打响农村文化振兴发展品牌;三岔口镇三岔口村争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为全民讲好红色故事、阐释党史启迪,截止目前已累计接待8000余人次观摩学习,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红色文化效应初步显现。
夯实后勤保障,筑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建强组织领导。4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村集体经济工作;建立市级领导党建联系点常态化机制,市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深入所包保乡镇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指导;压实各镇党委责任,制定“一村一策”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29个已建中央扶持项目持续跟进,实地督导检查3次,对项目运行、收益等进行评估,确保项目稳步运行,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二是健全制度措施。结合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协调农业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东宁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从能力培训、管理监督、强化财政支持、落实用地政策等方面明确任务目标,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选派5个督查组,定期深入各村进行实地督查“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切实筑牢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监管红线。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推荐“十佳奋进村”“十佳项目”,激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三岔口镇三岔口村、东宁镇暖泉二村荣获上级表彰并得到激励资金共计20万元,有效掀起全市村党组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热潮。强化激励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薪酬待遇,开展面向村党组织书记择优聘用事业编制、提高在岗(离任)补贴标准工作,有效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文/刘鑫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