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中特别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调查研究,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要把“问题”作为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来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务必要紧抓“问题”这条“主线”,切实做到把问题“装进脑”“带下去”“抓回来”“搞清楚”“解决好”,推动调查研究取得“真实效”。
强意识,把问题“装进脑”。把问题“装进脑”就是要有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老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广大的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必须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脑子里经常想着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见微知著,发现问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对群众利益和日常工作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进而更好地赢得“战争”的主动权,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明方向,把问题“带下去”。《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凡事提前做好准备,遇事才不会慌乱,因为有了准备,心里自有数,才能够更好的应对自如。党员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也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明确本次调研的主要方向,采取“两不四直”的方式,带着上级关注的重大问题、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平时工作中掌握到的基层关切现实问题、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等问题“下沉”到基层一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学校医院中去,详细了解想要调研的问题,专注于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避免在不相关的领域花费时间和精力,防止一些不必要或无法使用的信息干扰,从而有效指导研究过程、确保研究结果有实际应用。
勤收集,把问题“抓回来”。“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任何一次效果好、有实效的调查研究,都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水过留痕”的找点不痛不痒的问题,能不能把问题“抓回来”,与调研成果成效息息相关。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放下“官架子”,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让百姓愿意和你“说真话”;虚心向基层群众请教,在真诚倾听中让基层愿意和你“说实话”;多与基层同志交朋友,让群众主动和你说“心里话”。并将在一线了解的真实情况、在集合众智、从善如流中听取各方声音、在群众意见多、工作难以推进的地方收集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办公室后再进行“分门别类”,以问题查找问题,以问题带出问题,确保调研不务虚、不走偏。
善分析,把问题“搞清楚”。关于调查研究,在《之江新语》中就曾说到“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这里的“准”,说的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调查”是一个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研究”则是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既要“调”,也要“研”,既要找现象,也要析机理,要善于将调研发现的问题“研究透”,用“解刨麻雀”的方法把问题层层分解,梳理出需要及时上报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需要眼下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工作中不断改进的问题,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各个击破,确保每个问题都能捋得顺、析得透,避免调查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重后续,把问题“解决好”。开展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总结调查研究成果,走好调查研究的“最后一步”,把调研素材中的“干货”挑出来,对问题实际情况的分析研判,直面真实问题,形成有条理、有观点、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并提出有指导性的工作意见、改进措施,对短期能够解决的,则立刻帮助指导解决;对一时间难以整改的,要在情况反馈中明确时限,加强后续跟踪;对相对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充分体现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中,使之能真正落地,切切实实让堵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将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东风”。(江西兴国县委组织部 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