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独家报道

听老一辈交通人讲“八棵树”的故事养路工人以路为家

浏览:2148 次 发布时间:2021-04-02 21:09

  上世纪50年代,以养路工郑占乾为代表的新中国养路工人,在茫茫戈壁开路、护路、养路工作之余种植的十几棵白杨树顽强生长,成活了八棵,成为嘉峪关市建设发展中第一抹鲜活的绿色。从即日起,“甘肃交通运输”公众号开设《弘扬“八棵树精神”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专栏,讲述“八棵树”故事,激励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汇聚起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发展变迁,公路精神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跟随老一辈养路职工许登俊,一起走进他的公路生涯,一起感受“八棵树精神”缔造者、传承者们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时光……
 

退休职工许登俊

  许登俊,生于1947年,酒泉肃州区人。1969年参加工作,在原酒泉公路总段安西段(现瓜州公路段)工作,1973年底调入嘉峪关段红土湾道班,1978年调入柳沟泉道班,1983年调入大泉口道班,1987年调入岔路口道班,期间主要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嘉峪关路政工作,也是一名交通人。

  根据许登俊老人讲述整理: 

  艰苦的养路工作

  我是60年代参加工作的,当时条件也差,我们道班养护着30多公里的路,道班刚好设在管养路的中间,离两边接头各15公里。当时外行人把公路段叫“1079”部队,为啥叫“1079”部队呢?由来就是从公路人干活的工具上来的,“1”是一条扁担,“0”是一个筐,“7”是一把洋镐,“9”是一把铁锹,所以组合起来就叫做“1079”部队,也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工具是十分落后的。解放初期,公路上各方面的环境比较落后,当时还不像现在发工作服、发劳保,因为那时候条件差,还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为了出去干活防冻、防雨,5年发一次皮大衣、皮鞋、皮帽子、雨衣,手套啥的基本上是年年发,因为干活磨损的比较快。

  当时一个道班上就6、7个人 ,10个人的道班很少,每个道班都有一个职工是专门做饭的,当时没有自来水,还得用辘轳从山下的井里把水拉上来,做饭的人还负责道班的环境卫生和门前面左右2公里的养护任务。

  养路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是班长领着干,步行一去一回就要几十公里,到了工地稍作休息,就用洋镐刨公路两边的硬砂石,刨下来后用铁锹铲起来装满柳条筐,用来垫路上的坑槽等病害。到了中午,在戈壁滩休息一小时,大家晒得非常难受,汗流浃背的,到冬天寒风刺骨,特别冷。

  班长每天还要多干些,其实每个人都很自觉,拿着国家的钱,吃着国家的饭,心里想的就是好好养路。镜铁山酒钢后勤供应的菜、肉、小型工具等全凭我们养的路进行运输,如果路养不好,嘉峪关的经济咋发展呢?

  苛刻的生活条件

  不论是工作天还是休息天,道班的养路工吃饭都很简单。道班上每月会用大马车送一次粮油,夏天送过来的菜热得放不住,基本大家吃不上蔬菜,每天早饭后,带两个馒头和一壶水就是午餐;冬天送来的基本都是白菜、萝卜,上路的时候也是啃着冻馒头,喝冰水。一个月每个人只有半斤肉的供应,大家凑在一起才能吃一顿好的。有些道班在高海拔的山上,饭做不熟,也只能硬吃。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好些养路工都有肠胃病。

  在困难中谋发展、求出路

  到1958年,段上开始搞技术革新,组织木工自制了几个木头材质的独轮手推车,再也不用人抬着筐垫路了,再到后来有了三个毛驴拉的刮路车,从此养路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的劳动强度也就缓和了,通车能力也比之前好了。当时毛驴刮路车的驴都是国家办了户口的,一头毛驴一天2斤料,一个月60斤,一个道班有两台毛驴刮路车,出去干活的时候刮一边,回来的时候再刮另一边,整个路面就平整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60年代,公路养护有了橡胶轮子的架子车,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后来又有了机械刮路车,各道班配置了一辆平板春城柴油车,装载量是架子车的6、7倍,从此养护工具机械化,养路工们上下班也不用两条腿跑了,心情也好很多,公路养护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献身公路,家是最有力的支撑

  那时候养路工一周上6天班,每天上班时间8小时,周末休息1天,用来搞卫生。我们那时候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往返就要两天。平时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妻子干,因为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很少,所以回到家孩子都不会叫爸爸,只有在家的几天可以看看孩子,工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常说“都感觉咱们养路工的妻子才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可爱的人”。

  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养路工只有男性,我们段直到1990年左右才开始召女工,因为养路工工资很低,每个月42块钱,48斤粮食,社会地位也不高,我们的妻子基本上都来自农村,家里的所有事情都靠妻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确实为酒钢和嘉峪关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印证了那句话,“想要富,先修路,没有路,生产就上不来。”

  

退休职工许登俊夫妇合影

      公路前辈深情寄语

  许登俊:八棵树就是公路人的灵魂,正因为有了一代代养路人的坚守,八棵树就像一个个战士坚守在戈壁滩的公路阵地上,面对戈壁荒滩,忍受严寒酷暑,耐得住漫长的寂寞、孤独,坚守工作岗位,在最好的年华里默默奉献着青春,才有了今天,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希望大家传承弘扬好“八棵树精神”,把公路养护工作做得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基层党建工作委员会兰州办主任   臧秀娟)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听老一辈交通人讲“八棵树”的故事养路工人以路为家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