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过由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编,王志来先生撰写的上下两大册《中华民族纵横论》的时候,无尽的感慨禁不住油然而生。该书以洋洋11个篇章,120万言的宏篇,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博厚文化、不屈精神和光荣传统,为激发人们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事业之豪情,提供了一部珍贵的教材。
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这是每一位国人固有的情怀。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作为华人之沧海一粟”的本书作者,正是出于其对中华民族无比“深沉”的爱,浓郁的情,才从心底萌发了“欲完成三项任务”而撰写此书的强烈冲动:其一、展现中华民族辉煌、曲折的融合历程,褒扬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其二、阐述中华民族形成的必然性,展望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团结进步的影响。其三、邀国人重温绵亘数千年的中华民族融合与奋斗史,厘清人们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从而增强其自豪感和使命感。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坚韧的毅力,历经五年辛勤笔耕,终于实现了其心中的夙愿。
通观全书,作者浓郁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彰显无遗。无论是对华夏历史、华夏文明形成过程的回顾,还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的诠释,都无处不体现着作者为激发人们爱国情怀而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诸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诞生,甲骨文的形成,做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团结一心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乃至1921年夏,“中共一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中国从百年屈辱的泥淖中拖出,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彼岸。毛泽东思想科学地解决了落后民族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即如何革命成功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则为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设计了可行的方案,即解决了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等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数光芒四射的亮点,皆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滋养我们成长的甘醴琼食,是我们汲取智慧和动力的源泉,值得每一位国人珍爱和品悟。”正是怀着这样的认知,作者才情怀依依地挥动手中之笔,慷慨激昂地写就了此部佳作。但愿人们能够不负作者厚望,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潜下心来读一读这部书,以便从中吸收营养,汲取为弘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竞做奉献的无穷动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民族。犹如无数有志之士通过“重走长征路”,来弘扬红军不怕千难万险勇夺革命胜利光荣传统一样,作者撰写此书的过程,其实不也正是一次“重走中华民族发展路”,重览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壮举吗!从“华夏初成”到“两汉雄风”,从“逐鹿北国”到“隋唐盛景”,从“辽宋夏金”到“问元撼明”,从“荣辱大清”到“民国晨昏”,从“中国新生”到“海外华氲”,直至“民族复兴”,通篇内容全都是作者重温和深研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此书堪为人们得以进一步丰富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倍加理直气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难得宝典。
之所以称之为宝典,是因其从头至尾,字里行间全都闪烁着灿烂的民族光辉,洋溢着强劲的浩然正气。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想象,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帝等中国概念的塑造,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美丽传说,乃至华夏民族及其称谓的形成,以及包括竹简古文、水墨丹青、活字印刷、太极八卦、丝路与长城等文化元素,无不折射出了中华先人固有的聪明与智慧。如书中所言,“几千年的时空变换,多少朝代更替,战争与融合,以至于世界上已找不出哪一个民族的血液称得上纯正,很多覆盖在民族肌体上的古老文化,也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中华文化,亘古不变而又历久弥新。它的强大生命力、思想穿透力和持续融合力,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令人惊叹的现象。她已经超越了民族基因的构成,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标识。”对此,该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佐证。尤其是“秦朝的统一,让华夏文化完成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完美统一。华夏文化不仅有礼乐道德的准则约束,还有美的熏陶、理性升华和智慧养生之处。”书中所列举的《诗经》《周易》《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以及琴棋书画、书法艺术等等,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为人们所青睐。与此同时,书中还列举了历代明君和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名将们为民族统一、国家强盛做出的不朽贡献。无论是体现中华先人聪明智慧的丰富历史文化,还是体现中华民族不朽精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故事传说,无一不牵系着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根脉灵魂,而这正是贯穿此书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所承载的正是体现中华民族灵魂的社会正气。谈到社会正气,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胸怀民族大义,以身许国的仁人志士和历史精英们。纵观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无数这样的英贤之辈。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奋斗和精神感召下,在长久积淀而成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才形成了被世人普遍崇尚的光荣历史传统和浩浩荡荡的社会主流。无论哪个历史时期的英贤人物,其正义之举和崇高风范都是那样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正因此,人们对历代英贤人物和相关历史,才总有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情和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想到了由毛主席亲自撰写,周总理亲笔题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一篇短短的碑文,包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场景啊!在无数为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而奋斗而献身的人士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正气,又是多么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大力弘扬啊!阅读此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爱中华、爱祖国,才是最高层次最值得弘扬的光荣传统和社会正气。当我在书中看到“中华民族”之概念日益清晰地深入人心时,方才倍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们在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发自肺腑的激动之情,理解了作为中华儿女的无比荣耀和骄傲。书中关于“中华民族”之概念的相关追述,对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清雍正帝在位时,曾在其亲自撰写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把华夷生存之地都作为“中国”来看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在指示与列强谈判大臣时,曾说过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2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把“中华”与“民族”结合在一起。1921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点,变相地承认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继承了社会上对“中华民族”概念的主流认识。1935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把“中华民族”的概念融入进了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的血肉之中。1939年12月,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阐述了“中华民族”是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内涵: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三、“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行动越来越自觉,成就越来越辉煌。历史发展到当今这个节点上,更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常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而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乃至如今繁荣昌盛大好局面的形成,皆为来之不易的。正如本书所说:“近代之前的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上的束缚和腐朽,思想上的僵化与保守,就是这一矛盾的重要体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外敌纷至沓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日益严重的危机。中国人民奋起而抗争。……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团结一心,抵御外侮斗争中,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被持续激发,内部凝聚力大为增强。他们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红军长征到新中国的诞生,从立国之战到“两弹一星”,从“一国两制”到港澳回归和祖国完全统一指日可待,从经济崛起到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光荣传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包括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及本书择要阐述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桥隧精神、袁隆平精神等在内诸种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了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
阅读此书,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作为一部史书,并没有泛泛地重复历史事实,而是着力发掘大量的历史资料,出示大量的历史证据,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在列举相关历史证据时,尽可能地做到了详尽、充分、鲜活与生动,进而根据占有的史料,提出恰当的历史结论。例如根据我国古代著名历史文献《逸周书》中“赤帝大懾,乃说于黄帝。(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的说法,明确否认了《史记》中关于黄帝先在阪泉之野战胜炎帝,再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之说。明文指出:“很明显,《史记》对此记载是错误的。因为黄帝先胜炎帝,再胜蚩尤的话,炎帝在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就不会那么突出了。只有黄帝与炎帝携力,共同打败蚩尤,后人才会把炎帝抬高到与黄帝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写抗美援朝时,书中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情节和具体战例作了更加充分的记述。除原来人们熟知的五次战役外,还记述了温井战斗、古场洞战斗、黄草岭阻击战、云山战斗、飞虎山阻击战等一系列著名的战斗。同时以《谈判桌上的初次交手》《建立了钢铁后勤线》《新型阵地战》《打破敌军夏、秋攻势》《各兵种大练兵》《黔驴技穷的远东美军》《志愿军的秋季攻势和上甘岭战役》《艾森豪威尔的军事冲动》《专打破坏和平前景的韩军》为题,生动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
不仅如此,该书作为一部史评类著作,还从视角方面予以了全面客观的拓展。不仅讴歌正气,而且直面某些负面的东西,如此既能科学地反映历史全貌,又能反衬历史的主流与大势。不仅陈述史实,而且夹叙夹议,如此既能使读者了解事实经过,又能领会个中意义。比如书中专门辟出《论汉奸》一节,在对历史上的汪精卫之流,当代的达赖、李登辉、蔡英文、李洪志们以及有关出卖国家机密,背叛国家行为进行严厉抨击的同时,随然做出了“汉奸的逆流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时的空前团结”的历史结论。与此同时,还特意列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向负能量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宣战》一节,对一度泛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恶意诋毁领袖和侮辱英雄、赌博、明星天价收入、低俗生活方式等丑陋现象予以鞭挞,其对于扶正祛邪,弘扬社会正气的现实作用不容低估。在此书的《引言》中,作者还毫不讳言地点出了“国人中长久地存在着‘大而散’‘多内耗’的弊病。”这些弊病,必将通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光大,被滚滚的社会主流冲刷殆尽。
在此书的最后,又着重强调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重申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及其把文化建设明确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赋予其战略意义的重要思想。可见大力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之重要。
正如英国作家卡莱尔所说:“书中躺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此书的问世,正值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缅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期待此书能够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张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