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巩固好甘蔗、坚果等种植业,发展壮大畜牧等产业,引领群众走上致富快车道,过上幸福美满新生活,云南双江自治县勐勐镇那布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兴带着合作社理事成员忙里忙外,为投资500百万元的养牛小区选址;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学贵正在琢磨,幸福水库生态旅游打造规划已经完成,如何争取上级支持和组织发动群众尽快启动项目建设;为文艺宣传队谱写一首歌,60余岁的黄成荣正在寻找创作灵感……
正值五月,走进那布社区沧江自然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里、宽敞平坦的水泥硬板路旁,石榴花、月季花等各色花儿开得正艳,细叶榕、荔枝、绿连翘、坚果等树木绿意葱葱,村中车来人往,一派美丽祥和的新气象。
沧江自然村离县城18公里,是双江自治县内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点,共有250户1005人。2011年,从忙糯乡和大文乡澜沧江边搬迁到这里。近年来,该村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组织振兴团结各方力量,加快发展步伐,让“党旗在移民村飘扬、党徽在移民心中闪亮”。
“沧江自然村的移民来自5个村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生活,生活困难多、矛盾问题多、群众上访多,增收致富难、和谐共处难、思想统一难,我们把支部建在移民村上,搭起党群‘连心桥’,有效地化解了这个‘三多三难’问题,如今的移民新村社会稳定,移民安居乐业”关于沧江自然村发展变迁,在社区任职10多年的现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兴幕幕在心。
张学兴介绍,那布社区按照“支部+网格”的模式,在沧江自然村成立由19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以党员为主体设立网格区,把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推选为网格长,创建以党组织为主导的治理体系。“按5至15户为一个网格的标准,把250户居民编入27个网格,各个网格在网格长的带领下开展好疫情防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技术培训、感恩诚信教育等工作,各网格相对独立又整体联系,全村实现了人、财、物、地、事一网整合”,张学兴说。
张学兴告诉笔者,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该村还聚焦“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农户需求,建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帮办实事、上门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邻里和谐,同时,组建环境卫生评比组,开展家庭环境卫生“红黑榜”“洁净家庭”评比,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党支部建在移民村,让群众找到了依靠,基层党组织是移民新村治理的坚强后盾”,张学兴体会最深。
“乡村治理是基础,生产发展是关键”,李学贵是沧江自然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也是合作社理事长,近年来,他家搞甘蔗种植和生猪养殖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发展种养殖业让他家走上致富路。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沧江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上成立党支部,把党员和组长纳为理事会成员,带领全村巩固好甘蔗、玉米等种植业,发展壮大畜牧业”,李学贵告诉笔者,党支部在合作社建立帮扶制度,让每位党员带好20余户农户,通过“手把手”“手牵手”搞好传帮带,帮助群众增收。
据了解,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种方式,沧江自然村共建设养殖小区1个,面积11630平方米,猪圈278间,建成高优蔗园2000余亩,种植晚熟芒果320亩,种植澳洲坚果120亩。2021年,全村总收入达2124.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5970.5元,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余万元,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全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典型,他们从事的职业包括种植、养殖、运输业、做生意、建筑业、服务业、外出务工等,目前,全村有50多户移民从过去的贫困户转变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社区已经把1000亩的土地经营权交给了合作社,争取县委组织部50余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学贵对下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村里的种养殖业搞上去了,合作社依托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的规划已完成,目前,正在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预计年内启动集垂钓、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幸福水库生态旅游点打造。
“今年,我们已经争取到沪滇项目500万元,用于‘千头肉牛养殖’项目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养殖场选址和相关手续办理,项目建成后,可带动305户群众养殖肉牛,预计实现年收入达150万元,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6万元”,张学兴说。
沧江自然村以党员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组建文艺宣传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群文化活动,汇聚人气、凝聚人心。黄成荣是该村老年人打歌队负责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告诉笔者,老年打歌队共20余名成员,年龄多数在50岁左右,农闲季节、节日期间或是办婚嫁时,老年打歌队经常到村里或群众家中开展打歌、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拉近了邻里感情,大家和睦相处,民风寨风很好,村里没有赌博、酗酒或从事迷信活动的现象”,黄成荣说。
沧江自然村以组织为引领,依托拉祜族、傣族、汉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及移民扶持政策优势,争取620万元的项目资金,规划建设党群休息亭3个、党群文化活动广场2个,组建老年人打歌队1支,成立以年轻人为主的文艺宣传队1支,全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文/王明世 施春霞 鲁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