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苏讯(卜以勇 胥艳)时值春耕春管,江苏盐城市亭湖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带着农技人员忙着到5个镇成片高标准农田地头,察看麦苗长势,同时将技术要点一一告知种植大户。满目葱茏,让农户们难掩脸上的喜悦:“小田变大田,丰收在眼前!”
“小田变大田”是2019年9月以来,盐城市亭湖区聚焦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以保障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切入口,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改革,2021年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并在盐城市全域进行推广实施。截至去年12月底,全区66196户农户的36.22万亩承包地,由原先的19.75万块合并成4.08万块,新增高产田4.2万亩以上,土地流转率由60%提高到78.6%。
“巴掌田”连片好种田
3月8日上午,黄尖镇种粮大户黄海涛正驾驶自走式植保机穿梭在田地里。2015年,他在流转的28块小田共100多亩田地里开始了规模化种植,但零散的田块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让他花费了不少时间在路上。2019年9月,黄尖社区党委政府上门向他介绍“小田变大田”试点政策后,他便种上了300多亩流转的“大田”。“以前是一块块‘巴掌田’,现在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农机进得来,粮食运得出!”黄海涛指着大片整理成条的高标准农田说。
黄尖社区是亭湖区“小田变大田”第一批改革试点村居,在二轮承包基础上动地不动权,6129亩农田共流转了5300亩。为了充分尊重农民的不同种植意愿,改革方案设有流转区、自种区,其中流转区采取“多户一块田”模式,将农户零散田块整理成大条田,自种区则采取“一户一块田”模式,将农户多块零散田块整理成小条田。同时还设置了预留区,让农民们“随进随出”。
看到黄海涛种植尝到的甜头,黄尖社区陈从文、王中超、刘同杰等多位村民也创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比例超50%。在大田亩产增加、成本下降带来每亩综合增收近300元的基础上,今年起,黄尖社区还将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升级成“智慧良田”。
家门口“上班”种田好
61岁的盐东镇新冲村村民顾玉华对曾经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依然记忆犹新。“以前种田苦,现在种田好,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顾玉华说。
“小田变大田”改革让不少村民增加了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成为农田里的“蓝领”。会操作农机的顾玉华将8亩地流转给村里种植大户陈爱军后,又给陈爱军打上了工。“每年8000多元租金外,我还可以拿到6万多元的工资。”顾玉华说,“中午还管饭,家里也能照应到,自己十分满足。”
据陈爱军介绍,去年9月,他在政府的补贴下,购置了农业机械,在607亩流转土地上种植稻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也让部分村民走上了“就业”路,专职为他打工的有村里3名农机手和8名村民,高峰期还雇佣村民近60人。
“全链式”服务种好田
“小田变大田”,让亭湖区各级干部和种植大户接触到“全链式”服务这个新概念。新兴镇新场村党总支书记袁建进说,新场村的目标就是与同镇的倪杰村共同打造粮食全流程服务综合体,为周边大户和农户种好田赋能。
袁建进所说的这个综合体,便是目前利用废塘回填正在建设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计划今年夏收前运行,新建的5500平方米库房,可为周边6个村居、50多个种植大户以及部分农户提供烘干、仓储服务。
“我们后续还将再上二期项目,实现选种、育苗、仓储、购销等全方位服务。在区、镇农技人员送技术的同时,还会邀请专家到综合体为大户和农户‘充电’,让他们会种田、种好田。”袁建进说。
“‘小田变大田’改革经验做法被中央1号文件吸收,让亭湖争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充满信心。”区委主要负责人说,亭湖区将继续做好“小田变大田”改革的后半篇文章,致力让改革更加规范化和精准化,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双提升”。
编辑:陈建秀
责编:杨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