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县一方充满生机的热土,先辈们辛勤耕耘,谱写了振兴农耕文化的篇章;当代人继往开来,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近年来,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在党建引领下,承载着父老乡亲的殷切重托,一路风雨,一路凯歌,在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中李家庄大地徐徐展开,引人入胜。
引领需要大气魄,调整呼唤大手笔。初秋的榆中,丹桂飘香,勃勃生机。记者来到李家庄见证着这里的变迁。
“党建+法治”构建治理新格局,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
李家庄将党建与法治进行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成立由村“两委”干部、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科技能手等组成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多渠道多层次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德治的熏陶,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上更新理念,成为景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党支部+合作社”打通利益联结链,引领强村富民共同富裕。
李家庄学习借鉴“三变改革”经验,以法治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由村党总支牵头,创办以全体村民为成员的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李家庄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分类整合、规模经营。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全村6000余亩耕地,按每亩100元折价量化为60余万股,分配村集体15%、村民85%,其中每户村民占股以各自承包地面积折价量化计算,作为分红依据。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全村600余亩建设用地,合作社按照户均0.4亩折价量化分配村民股份,每户村民持有相等股份、获取均等分红。
“党支部+企业”补齐管理技术链,带动农业转型产业升级。
李家庄实施“头雁培育”计划,将致富带头人培养发展成党员,选配到村“两委”班子,着力解决村班子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动员12名在外务工经商的致富带头人回村创业,成立榆兴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法制定了章程,推进“法律、风险、合规”一体化建设,将依法治理、合规经营的理念、要求贯穿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示范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按照“村党总支统一规划、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农户负责建设种植、企业化运营销售”的方式,改建新建设施农业大棚155座,建成了集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带动150户农户种植草莓、圣女果、番茄、樱桃等精品果蔬,每座大棚的年收益达到了8万-10万元,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依托企业建立电商服务平台,组建同城配送物流团队,提供鲜食24小时到家服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没有能力自己发展的脱贫户,吸收到产业园区务工或从事物流配送等工作,人均工资收入达到了3.6万元。通过引入企业运营,显著提升了全村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效降低了农户市场风险,实现了经济效益大提升。
“合作社+企业”融合人才资金链,打造田园风光特色小镇。
对投入多、难度大,村上无力自主发展的栖云小镇等业态,依托村党总支创办的合作社平台,村法律顾问协助村“两委”起草、审核合同等规范性文本,提供专业性法律意见,积极吸引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第三方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借助大企业资金、人才、经验优势,高标准打造集千亩花海、民宿休闲、特色街区等为一体的栖云田园小镇。引进甘肃城乡发展集团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甘肃栖云田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村田园综合体专业合作社以流转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占股35%,同时村党总支书记任公司副总经理,村党总支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担任公司董事,深度参与、共同推进小镇建设。目前,已累计引进社会资金10亿元,完成了占地350余亩的小镇建设项目,并投入经营,年均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其中土雕、花间田等业态已成网红打卡地。通过“合作社+企业”模式,全村快速形成了具有多元业态的旅游产业,同时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有效链接到小镇产业中,获得稳定分红收入。
春花孕生机,秋实挂枝头。党建工作的巨大效应,如同一渠不懈的泉水,流淌在李家庄村的每一处地方,流淌在每一个党员心中,党建做舵开快船,如今的李家庄村正如一只风帆鼓满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力前行……(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