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赣州讯(王君)王氏宗祠、古民房、古门楼……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集中连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叶影婆娑,红三军团旧址唤起斑驳岁月。守望广场中央,小红星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红军战士遗孀段桂秀老人一生守望的感人故事。
作为于都县9个传统村落之一,车溪乡坝脑村以深厚的客家文化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近年来,于都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写好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三篇文章”,呈现出“红、古、绿”资源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科学保护,让传统村落留得住
“我们成立了上宝传统建筑保护理事会,由支部书记任理事会会长,统筹谋划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马安乡党委组织委员赖厚斌介绍道,“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开发工作中来,我们还邀请市县专家和部分在外乡贤担任顾问。”
为了让传统村落保护有“主心骨”、有“冲锋队”,于都县建立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乡镇党委书记挂点探索、村党组织带头攻坚的县乡村“三级联动”保护机制,构筑传统村落保护坚强战斗堡垒。同时,组建党群、技术人才、乡贤三支志愿服务队伍,化身日常“观察员”、专业“守护员”、资金“保障员”,在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筹措资金等方面各其所职、各尽其能,推动全县312栋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先后向上争取2200万元、发动党员群众自筹1500余万元投入传统村落保护。
“我们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长征文化品牌保护传承样板工程。”于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谢文斐说,“为确保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我们还鼓励各乡镇党委聘请专业团队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如今,全县9个传统村落经过科学规划、打造提升,村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加大传承,延续文化根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岭背镇谢屋村党支部书记谢荣辉带领村里的党员,在宝金广场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把传统村落保护和红色名村建设结合起来,新建了村史馆和宝金广场,打造‘家门口的红色课堂’,为平时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谢荣辉如是说。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留住建筑的“形”,更要守住文化的“魂”。于都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积极探寻文化传承方法路径。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组织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专家学者等群体,收集整理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传统习俗、民间传说,全面了解传统村落过去的故事;推动组建村史馆、展览馆,夯实阵地基础,丰富传承载体。
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于都县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传统村落开展主题党日、文化宣讲等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中担起传承使命;把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从宗祠庙宇、书院牌坊、楹联匾额等古建筑中,汲取忠孝节义、尊老爱幼的家规家训,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好;培育非遗传人73人、小红星讲解员500人,为文化传承打造一支专业好、有活力的“接班”队伍。
多元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沙滩露营,星光酒会,穿汉服逛古村,品非遗特色美食……零点时分,绚烂的烟花在段屋乡寒信村上空绽放,前来参加跨年篝火晚会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下新年第一瞬间的美好回忆。
“我们坚持把非遗元素融入到发展大局中,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抓住重要节日节点,举办历史和潮流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寒信村党支部书记肖建久介绍道。2023年,段屋乡寒信古村保护利用做法入选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为把传统村落发展好,助力村民致富,于都县立足传统村落优势资源,探索多业态叠加发展模式。采取“红色+非遗+旅游”模式,将全县122处革命旧址、18个市级以上红色名村、9个传统村落串联起来,连片打造党性教育阵地,让传统村落成为红色研学旅游网红“打卡地”,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500万人次;采取“文化+产业+人才+生态”模式,因村施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富硒蔬菜、富硒脐橙、肉鸡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新兴业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全县9个传统村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62.20万元,同比增长66.53%。
供稿:中共于都县委组织部
责编:王世龙
审核:陈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