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各地区应坚持以党建引领聚合力、以科技赋能增动力、以共建共治添活力,精心谋划,靶向发力,持续擦亮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
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擦亮“党群同心、统筹发力”的组织招牌。基层善治,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要深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效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强大治理合力。同时,要积极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倾听民意,解决民忧,形成上下联动、党群互动的良好局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社会治理效能。
以科技赋能增动力,擦亮“精细服务、信息支撑”的创新招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新模式。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深度挖掘,实时监测并处理各类公共安全和社会矛盾纠纷,“一键式”受理并办结群众诉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科技在源头防治和前端化解中的作用。通过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精准把握基层社会动态,及时发现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问题和风险点,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化解,使社会治理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以共建共治添活力,擦亮“多方参与、成果共享”的民生招牌。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不断引导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通过举办各类协商议事活动,设立公众参与决策平台等举措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黏性和群众归属感,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搭建资源成果共享协作平台。积极推进政府、组织、企业、群众“多方联动”,激励社会力量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社会治理,共谋民生发展,共享治理成果,在群策群力中绘就新时代社会治理和美画卷。(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李集村选调生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