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驻村干部是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的行动者。当“悬浮式政策”遭遇基层认知壁垒,当分散资源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当单向动员模式逐渐乏力,驻村干部练好政策解码力、资源整合力、群众动员力便构成了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三重密钥。
练就“政策解码力”,架起政策落地的桥梁。政策落地的梗阻往往源于制度文本与乡土认知的语义差异,文件若停留在“普通话”层面,很容易产生执行断层,驻村干部需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本质是破解信息不对称。既要吃透政策精神内核,又要摸清所辖片区的现实需求,将宏观表述转化为基层语言,在二者间找到动态平衡。要在把握政策内核的基础上,让宏观政策在乡土中扎根,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专业术语与生活话语的转译”“顶层设计与地方特性的适配”“长期规划与即时需求的协调”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思考,打通制度传导的壁垒。
练就“资源整合力”,激活乡村沉睡的宝藏。分散的资源如同散落珍珠,需要找到串珠之线。驻村干部作为最贴近一线的服务者,具备“资源雷达”的岗位优势,更能够识别闲置土地、能人技艺、文化传统等隐性财富,因此,要善于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乡贤能人间“穿针引线”,将土地与资本、手艺与市场、生态与旅游精准串联。要有全局意识,设计“共赢链条”,让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勇于打破“等靠要”思维,用市场化逻辑重构资源价值链,让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练就“群众号召力”,系紧干群同心的纽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单向动员模式已难以适应群众权利意识觉醒。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往往源于干群信任缺失。真正的号召不是说服而是共情,这需要驻村干部用“长板凳”替代会议室,拆除物理隔阂;用“土味话”替代官话,消除语言壁垒;用“实事清单”替代空头承诺,建立信任凭证。要注重提升群众的积极主动性,营造参与式治理氛围,让村民在大事小事的决策中全程在场,使“要我干”变为“一起干”。号召力不是靠喇叭喊出来的,而是在朝夕相处中“长”出来的,要破解“信任赤字”,一方面要做到“物理破冰”,卷起裤腿下地、搬起小凳吃饭,在一言一行中消解“工作人员”的距离感;另一方面要做到“情感共振”,不仅要会听方言还要听懂方言,更要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多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厕所革命”难推进是不是生活用水难以保障?“垃圾转运”收费难是不是定价不合理?当村民真切地感受到“事事有回应”时,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民意地基。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党委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