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是文山州唯一一个有边境线的城关镇,共有12个行政村、5个城市社区,边境线长17.7公里。
近年来,麻栗镇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文山之干”引领农村、城区、边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点上”突出联防联控,筑牢强边固防“屏障”
组织联建强堡垒。探索将城市社区“大党委”模式延伸至抵边村,深入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形成以石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辐射抵边村寨的“共有家园”体系,联动内沿16个村(社区)共建家园、同守国门。
边境联防固防线。首创“1+2+3+N”的边境联防联控新模式,率先将联防队伍移交边境派出所管理,组建“女子护卫队”等18支群众巡逻队伍,与一线20个前哨点互为补充、连成整体。
综治联抓护稳定。将麻栗镇“强边固防指挥中心”前移至抵边的石笋村小组。建成卡点守点、物防管线、技防补位、网格管面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和违法犯罪行为“3分钟”处置圈,全力做好矛盾纠纷调处、边境一线全天候巡逻和“三非”人员管控等工作,确保涉边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线上”突出共驻共建,推动文明城镇“善治”
抓联动建机制,“满盘沙”变“一盘棋”。建强“党建联盟”和5个社区“大党委”,由社区“大党委”统筹调度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党建活动,推动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联合治理”转变。成立商圈党建联盟,打造“拥军一条街”,退役军人持优待证等证件可在商圈“打折购物”;打造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站,帮助外卖小哥、快递员、环卫工人等解决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等实际问题。开办“幸福食堂”,为社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营养餐,托起老年人们的幸福晚年。在疫情期间,组建24小时线上物资保障专班、推广物资供应线上APP、设立物资投放站,形成城区战“疫”的“麻栗镇经验”。
抓核心建体系,“千条线”变“一张网”。在城区59个小区全覆盖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培育“红色物业”,打造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品牌。同时,通过“党建+全科网格”,建立5级包联(社区书记+片长+网格长+小区业委会主任+楼栋长、街巷长)的全科网格责任体系,将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治理要素整合纳入“一张网”,实现“党建引领、一网兜底”。
抓创新建平台,被动“坐诊”变主动“问诊”。在全州率先整合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社区等多家单位力量,成立联合党支部,建成联合调解中心,形成“源头管控、联合化解、回访问效”的矛盾纠纷多元联调化解模式。首创“智能化家庭治安积分预警”平台,设定“红、橙、黄、绿”四色预警,将家庭成员涉及的案件、夫妻矛盾、家暴、债务等20项隐患风险量化赋分,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面上”突出共治共享,推动美丽乡村“蝶变”
建设绿美“塑形”,建立“支部+党员+群众”的共治共享模式,打造出石笋、石家湾等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样板,建成绿美村庄50个,实现绿美村庄连线、连片推进。
发展产业“健体”。围绕打造以县城区周边村寨为核心的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区,抵边一线云海观光、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区,主干道一线红色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示范区的“一核两线三区”定位,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持续发展巴西菇、砂仁等特色产业。拓宽产业发展思路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回引本土乡贤资源,大力发展万寿菊、砂糖橘、油菜花等产业3000余亩,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培育乡风“铸魂”。选派17名村级法律顾问,开展“送法进村”,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定期开展“清廉家庭”“身边好人”等选评,厚植文明乡风。在9个抵边村小组开展感恩教育,让“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深入人心。打造乡村电商服务站、暖心驿站、少年儿童之家等村组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展送技入户、送教上门、送美进村,搭建起干群“连心桥”。麻栗镇盘龙小寨、石笋村群众自发地用“中国共产党万岁”替代了神龛上的“天地国亲师位”,表明了边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供稿: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