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耿马镇允楞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六微共治”的工作思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民族团结发展新局面。
织密“微网格”脉络,筑牢民族团结组织基础。遵循“支部建到网格、党员联系村民”原则,构建以党委统揽,行政村为“经”,小组为“纬”的管理适度、就近就便、就亲就熟五级网格管理机构,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确保每位网格员都在网格中,每个网格中都有党员先锋,设三级网格6个,四级网格11个,五级网格党员中心户74人。通过织密网格“经纬网”,找准“坐标点”,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筑牢战斗堡垒,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实现党的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宗教管理、疫情防控常态化管控全覆盖。
搭建“微课堂”平台,筑牢民族团结精神高地。充分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广泛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学习,用傣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宣传引导,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开设道德讲堂,引导群众积德行善,倡导真善美价值观,并运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美丽家园”等评比创建活动。同时,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制作美食小吃技能培训、学习缝制当地特色傣族服饰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和实用技能提升。
提升“微治理”水平,筑牢民族团结幸福之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组织为“圆心”,乡村振兴理事会为“半径”,在村规民约、公益事业、村庄管理、民族团结、宗教治理等工作中,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微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让基层治理有目标、有载体,看得见,更接地气。实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微治理”项目为抓手,建设入组道路亮化工程341盏,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55座,小组配套垃圾桶560个,新建引水工程1300米,完成坡改地3600亩,建设养殖小区、水体观景平台、“七仙女”浴池等农旅设施,打造文艺队伍1支。
构建“微景观”格局,筑牢民族团结共建意识。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共享”理念,在开展绿美绿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依山就势在允楞水库旁建设31座杆栏式傣式竹楼,群众自发捐款16万元,打造傣族风情点“水韵森林”,景点专门设有传统傣族特色景观台、傣族秋千等“微景观”设施,更有竹筒生态鱼、竹筒七彩山鸡、彩色竹筒饭、“红生妹”制作红生等特色傣味,在景点经营的村民平均每月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芒布、景抗、芒帕组等村民自愿让出道路两边各2米、拆墙透绿68户,在路两旁开展绿化提升,种植黄金菊、长春花、满天星等8万余株,种植凤凰树1万余棵,各民族团结参与,全力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群众家门口的“微景观”。
激发“微服务”活力,筑牢民族团结情感纽带。通过定制党员“微服务”,干好惠民“微实事”,架起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激发各民族团结干事活力。制定民生实事计划28件,领导班子成员制定清单35件,基层党组织制定民生实事计划43件,党员开列为民办事清单286件。融合党员志愿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结对帮扶、关心关爱、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实施知民心、顺民心、安民心、暖民心、聚民心的服务事项,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处“神经末梢”,让“微服务”深入到每个角落。
推动“微经济”增长,筑牢民族团结振兴道路。允楞村把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建立起“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模式,做优种植甘蔗、烤烟、香糯谷、坚果等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种植朝天椒、豇豆、生姜、糯玉米等蔬菜,开发千亩水果采摘园,发展体验式农业,巩固提升“芒布-芒楞-景抗”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逐渐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营造出“各族人民共发展、同致富、谋和谐”的良好氛围。(供稿:云南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耿马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