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夯实村干部队伍建设,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不断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生机活力,有效破解年轻党员培养发展难、农村后备干部人选难、青年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江西会昌县积极探索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实体化管理,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党支部活力。
政治为本选好“种子”。以乡镇为单位,广泛收集本地青年人才信息,动态遴选一批青年人才进行精细化培育。开展青年人才“双找”行动。依托共青团、妇联、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建立“组织找青年人才”与“青年人才找青年人才”相结合的“双找”模式,定期收集本地返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带头人等重点人群的基本信息。通过全覆盖摸底,在全县范围内收录乡镇青年人才1125人。建立乡村青年人才信息库。结合学历高、年龄适中、思想好、有能力、能致富、乐奉献、群众认可度高等多方面要求,将916名青年人才纳入信息库,每季度动态管理。甄选优秀青年人才提级培育管理。以村(居)为单位,从在库入党积极分子中遴选了172名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青年人才,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提级培育管理。对青年人才进行“一人一档,全程记录”,对经考核合格后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后备力量进行推荐,对考核不合格的提出整改要求,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精耕细作育好“苗子”。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青年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组织集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全方位提升青年人才党员的党性意识。推行“红色导师”帮带机制。在19个乡镇选聘了123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责任心强、党务能力过硬的优秀正式党员担任发展党员“红色导师”,与172名青年人才结成“对子”,帮助青年人才查找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一人一策”制定整改和提升措施,切实青年人才提升综合能力。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红色资源优势,把中共粤赣省委旧址群、毛泽东旧居、邓小平旧居、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等作为青年人才党性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主题党日、“党课开讲啦”、新时代共产主义星期六等活动,分批组织青年人才开展“重走长征路”实景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让青年人才在精神上、思想上接受红色洗礼。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围绕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涉农法律等内容,开展专业技术集中培训17次,为青年人才“充电蓄能”。开展青年人才系列活动。用好乡镇人才驿站平台,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主题实践活动15场,搭建起青年人才学习互动交流的“磁力场”。开展乡贤座谈会、青年人才座谈会、五四青年节、青年人才交友联谊会等文化活动27场,增进了青年人才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吸引了128名青年人才留在会昌就业创业。
服务为要管好“园子”。围绕“建好一个支部、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批能人”的原则,强化青年人才党支部服务功能。配强青年人才党支部力量。由乡镇党委直属管理,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党支部书记,选派2名能力强、重担当的机关优秀青年党员担任支部委员,确保班子配齐配强、运行有力。严格落实跟踪管理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座谈会,掌握青年党员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对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培养对象纳入村(居)后备干部培养管理,重点加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安排青年人才列席村(居)委有关会议,及时向村(居)“两委”班子输送人才。建立“无职定责”管理机制。对青年人才进行“无职定责”管理,安排认领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村务居务监督等责任岗位,广泛开展“承诺亮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赋能乡村结好“果子”。把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作为实践锻炼的大平台,促使青年人才端正入党动机、尽快成熟,真正把青年人才培养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面手”、“排头兵”。铺就青年人才入党“快车道”。严格落实青年人才党支部发展党员“双培养、双公示”机制,吸收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向党组织靠拢。截至目前,青年人才党支部先后接收入党申请312人次,推荐发展入党47人,直接发展入党33人。打造青年干事创业“赛马场”。组织青年人才发挥专业所长,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一线,服务群众700余人次,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200余个。锻造乡村后备干部“生力军”。按照“青年人才—中共党员—村(居)后备干部—村(居)‘两委’成员”的培养目标,根据“成熟一个输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将青年人才党支部中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同志推荐到村(居)“两委”,源源不断为“两委”输送新鲜血液。截止目前,全县19个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为村(居)储备后备力量52名。(江西会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蓝晓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