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这里是丝路名城、教育名县、会师圣地——甘肃会宁。
这是一颗沉淀着古道名城历史底蕴、驻留着三军会师红色印迹、延绵着状元故里深厚文脉、孕育着杂粮之乡绿色生机、沐浴着乡村振兴阳光雨露的“陇原明珠”。
红色底蕴,光荣的革命传统,聚于会宁。让我们一起踏访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聆听三军会师的伟大壮举,在氤氲红色的基因中感悟情怀、积蓄力量……
会宁公安,从诞生之初就饱含红色基因。作为这座红色城市的卫士,一代代会宁公安人始终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用“忠诚、法治、英雄、担当、创新、奉献”精神凝聚起的强大力量,守护万家灯火的祥和安宁,为新时代会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赤诚忠心,三代人的传承与接力,铸就了不朽的巍峨丰碑。
坚守初心,一辈子的忠贞和信仰,诠释了无悔的铁血担当。
红色基因滋养,重大任务历练,一代又一代会宁公安民警的胸膛里跳动着赤诚忠心。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名字,是让人敬仰的丰碑,更是激励会宁公安奋进的强大动力。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当英雄,才会英雄辈出。
血脉传承,警魂延续。三代人的青春“警”色,不一样的故事,却是同样的精彩!
第一代:
用青春与热血铸就无悔忠诚——民警班长李峰华
在新中国的历史坐标上,三军大会师奠定了新中国的未来。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在那个风云激荡、热血奏歌的年代,会宁公安人以忠诚铸使命,用奉献展担当,前赴后继,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了圣地最美的一抹“警色”。
会宁县翟家所乡,虽然是个小山庄,可是在解放前这个庄里的封建势力是挺浓厚的。地主、保甲长、土匪、恶霸都是一家子,三天两头要兵、要粮,庄稼户一年四季都宽不了心。李峰华那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尕娃,就给地主拉长工,受尽了那些坏蛋们的压迫和剥削。受苦的群众今天盼,明天盼,天天盼望着能够过太平日子,终于在1949年盼到了解放。群众个个扬眉吐气,开始了愉快的生活,李峰华也就从此结束了牛马般的奴隶生活,踏进了保卫祖国的雄伟行列——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他的觉悟一天比天提高了,他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救命的恩人,也只有微底消减敌人,人民才能过好日子....”。
1952年的4月间,匪特在西吉县大暴乱,上级布置叫李峰华配合县公安局的5个同志去贾家堡子追捕3个匪特头子。当他们赶到后,这些老奸巨猾的反革命分子已经发觉逃跑,百余里的急行军,本应休息一会,但是情况是这样的紧急,一分钟也不允许休息,于是他们又鼓起勇气,继续追赶。李峰华跑在最前面,当他快要追上匪徒时,才发现后面的同志尚未赶来。可是,一个人怎么能捉住三个反革命分子呢?为了全部捕获敌人,他便机智的采取了“打一惊众”的办法,先打伤逃跑在最前面的一一个,吓住最后面的一个,继续追捕中间的一个。结果,除一个顽强的被击毙外,其余2名全部捕获。
1955年8月间,秋雨下个不停,遍地积满了水,路面不是被水冲断,就是烂泥漫过脚背,行走十分困难。这时,上级布置李峰华带领7个战士去180里外的地方执行追捕任务,并指示这是秘密行动,必须在晚上进行。真不凑巧,正要出发时,雨又下大了。但任务紧急,时刻不能耽误,这时李峰华和其他7位同志毅然决然的冒着倾盆大雨出发了。在漆黑的夜里,山路叉小叉滑,一点不留心,就有跌下悬崖的危险,而李峰华始终是劲头十足地扛着枪走在最前边,就这样,整整一夜才走了几十里。这样,当晚就赶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捕获了全部罪犯。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李峰华从战争风雨中走来,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作为解放之初就参加公安工作的李峰华,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警察,即使工作条件艰苦,但能为群众办实事,付出就是值得的。
穿上警服,就是一生的忠诚和一辈子的信仰。李峰华将“公安姓党”深深植入灵魂,始终冲锋在前为人民守护一方平安,用赤诚忠心坚守初心。他本人也因突出的表现赢得了中央、省市县公安机关的高度赞誉。他本人也先后出席了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模代表大会,甘肃省第一次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会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等会议。
第二代:
从兴国到会宁——会宁县公安局原政委曾庆余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
会宁县公安局原政委曾庆余的父亲曾宪祯是一位老红军,是兴国县崇贤乡东风村乌石嵊人。11岁那年,和另外11名同龄曾家兄弟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3岁,跟随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4岁,因伤晕倒在甘肃会宁陇西川的路旁,被老乡梁锦云救起并收留。曾庆余的父亲曾宪祯一直在教育子女,要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传承,用行动弘扬长征精神。曾庆余说,他的父亲不仅是个长征宣传员,更是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在曾庆余父亲的心里,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总是教育子女,不仅要学习红军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还有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许给你所钟爱的工作事业,将“为人民服务”视为今生最大的追求。在父亲的培养和影响下,曾庆余成为一名检察官、“老公安”,先后任会宁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县公安局政委等职,积极参与社会法制教育宣传,为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出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父辈的使命是从这里出发解放全中国,我的使命就是在这里践行新长征再出发。曾庆余始终把这段红色的历史铭记在心、内化于行,用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忠贞信仰,去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前进的道路上激励指引着一代代会师儿女。作为第二代红色基因的守护人,曾庆余历经多个工作岗位历练,领导经验丰富,时刻珍惜历史财富,发扬“公安当先”精神,赓续鼎新、砥砺奋进,在厉兵秣马中铸牢忠诚警魂,在大战大考中靠前担当,在服务群众中践行为民宗旨,努力当好红色基因传承者。
第三代:
军装“绿”里有传承
警服“蓝”下有坚守
——辅警何康
何康出生在黄土高原大山沟里的一个小镇—老君坡镇,他的爷爷是一位老红军,祖籍江西宁都,何康爷爷在16岁的时候,就在老家江西宁都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长征路,成为了红一军团三师三团九连的一名班长。一路走来,何康爷爷参加了百余次战斗,常挂在嘴边的有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带领下,渡赤水、南攻乌江、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攻战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记忆中的何康爷爷用了近一个世纪,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炊烟缭绕的农家,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从十六岁的青春年华到垂暮之年的老态耄耋,用枪杆和锄头完成了他光辉而又平凡的一生。
距离今天,何康爷爷已经去世16个年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留在昨天,受爷爷影响,何康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对军装情有独钟,2007年会宁县武装部招兵,经过层层筛选,何康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军人,穿上迷彩服的那一刻开始,心中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过程很艰苦,心疼孙子,不愿让我去,但心里从小就因为爷爷种下的红色基因深深吸引着何康,所以义无反顾的去了部队,一待就是五年。
后来在2012年的时候,因家庭原因,何康脱下了身上的迷彩绿,离开了深爱的军营,回到了这片养育他的黄土地。回来几个月后,偶尔的一次机会,让脱下了橄榄绿的我穿上了藏青色的公安制服,成为了一名公安交警,这一干就是11年,在这11年中,因为交警这份工作特别辛苦,不分昼夜,有多少次想放弃,但每次有放弃这个念头的时候,脑海中都会闪现出爷爷在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爬雪山过草地都没有放弃的革命信念,何康就打消了放弃的念头,不管多苦多累,也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
如今,何康早已成家立业,他表示一定要把爷爷一辈的红军精神告诉后代,以此教育和激励新一代人,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记心间……
——结语:
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谱写接续奋进的荣光。
赓续血脉,擦亮平安底色。一直以来,会宁县公安系统始终将会师精神根植于心、厚植于行,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当和人民满意的忠诚警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民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忠诚警魂,奋力提升会宁公安工作现代化新动能,始终把群众安全感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深入打击各类群众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治安案件连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连年攀升,为这片红色热土绘就出平安底色。
铭记历史,激励当下,昭示未来。在红旗的引领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不断赢得人民这个‘江山’和‘靠山’。会宁公安正以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决心再一次交出完美答卷。
以忠诚筑底,以担当支撑,以英勇着色,在护航平安会宁建设的漫漫征途上,会宁公安将始终坚守历久不变的初心,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在新的时空维度中找准坐标,担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切实转化为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以优异成绩努力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会宁公安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新的更大力量!(供图:会宁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