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各类公众号、手机APP等移动学习平台层出不穷,给干部理论学习提供了类型丰富、内容详实的窗口。与此同时,各类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分数考核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检验学习成效的量化标尺。为了完成年底学习分数任务,不少干部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在熟悉和摸清不同“APP”存在的技术“bug”后,着眼于研究如何能够快速“得分”的各种技巧,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刷分”上,忽略了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为“分”而学、为任务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刷过就忘”“学而无效”等“不良症状”,与移动阅读“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毋庸置疑,分数的高低是个人投入时间精力多少的重要体现,但最终学习成效和分数高低之间是否呈现正向关系,恐怕就要另当别论。笔者认为,利用网上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不仅要要求“高分”,更要要求“高效”,不仅要“学过看过”,更要“学深悟透”。只有分析好、想清楚、弄明白学习的“前因后果”,才能发挥出学习平台的最大利用价值。
要分析好“为何学”——好学之心是基础。身处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知识储备只有“常常新”,成长轨迹才能“常常进”,从而跟上社会发展和现实所需的步伐。只有保持“好学之心”,将学习作为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必经之路”,才能真正将学习的关注点放在理论内容背后的深邃思想、核心价值上,在反复咀嚼文字“养料”中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追求高分、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不用心学习体会、细细品读,仅满足于在不同学习平台和版块之间来回操作、不停切换,“分数”或许能够“节节高升”,但“效果”注定要“大打折扣”,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达不到充实心灵、武装头脑的目的,可谓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要想清楚“学什么”——“为我所用”是核心。在扎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必修课”的基础上,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个人岗位、政治修养、理论素质等方面补充“营养”。广泛涉猎学习平台上涵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确实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但是基于各条块、各战线干部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的现实,先“小而精”,后“博而广”或许是有效使用学习平台的“最佳打开方式”。由于平台多、信息杂,不少干部常常是这个页面“刷刷”,那个页面看看,发现有吸引力的标题就多看几眼,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蜻蜓点水般地“一扫而过”,最后学了半天下来才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诚然,尽管各类移动学习平台操作方便,知识获取容易,但如果不找准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只是泛泛而读、随便看看,那注定是“一无所获”。
要弄明白“如何学”——全心投入是关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无论是“移动学习”,还是阅读纸质书籍,不管学习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想要真正学点“东西”、存点“干货”,都必须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做到用眼看、用心记、用脑想。“移动学习”尤为考验学习者的专注力。在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下,稍不留神,注意力就会被手机里弹出的聊天信息、来电接听等分散,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学习便容易停留在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逛标题”层面。这样带来的不利后果是,在学习的某个瞬间自认为“学到了、记住了、看懂了”的那些或震撼人心、或意蕴丰富、或行云流水的文章和词句,常常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模模糊糊、甚至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必须用心专注、集中精力,若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杜绝外界的一些干扰因素,也要及时将印象深刻、备受触动,写得好、用得上的内容通过摘抄摘录或“复制粘贴”的方式及时保存下来,常常翻看、反复琢磨、细细品味,方能化为己用、学出实效。(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人民政府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