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者认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揣摩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的深刻含义,努力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坚定文化自信,抬头挺胸大步向前。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四大名著何以经久不衰?《中国诗词大会》何以转瞬走红?《新生万物》何以热度不减?这些书籍或节目内容都有浓厚的时代文化气息和味道,有大多数人的共鸣点。很显然文化自信的内涵渗透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像空气一样成为人们骨子里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是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尽管西方多次老调重弹“中国威胁论”,不断地诋毁中国,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的中国存在感无处不在,中国的崛起已经震撼了世界。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大国崛起几乎伴随着自己文化影响力的崛起,世界文化中心也往往随着国家崛起而不断转移,中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近年来,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汉语热兴起、中国影视文化作品走向世界、国外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等,都足以说明我们的中华文化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
秉持开放包容,敞开怀抱拥抱世界。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的密码。
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认真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譬如陕西西安的当传世名画遇见三秦大地将开启怎样的奇妙旅程?再如甘肃兰州的让游客感受古生物化石的“前世今生”,或者很多地方都在推行的非遗进课堂等,高度的文化自信尽显无疑。
高度自信并不等于盲目自信,在面对不同文化,我们更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行为方式差异。善于虚心学习,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尊重,并加以保护。敞开怀抱,取长补短,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比如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又如清代宫廷珍藏的西洋钟表,再如今日的中欧、中非等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融的印记随处可见。我们准备和外来文化碰撞出火花,才更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坚持守正创新,寻根觅本与时俱进。
“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正是方向问题,干事创业不要无头苍蝇,要有头有序,不要南辕北辙,要有的放矢,守住了“三个坚持”就守住了方向,比如陕西榆林的海红果宣讲小分队常态化宣讲,又如山西运城的“红色经典进社区、大地欢歌进乡村”,再如浙江清德的科普进校园等,守得好,方能创新好。
创新就应该抓好理论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贴近群众多维度创新、在新闻舆论宣传方面下功夫。比如吉林梨树的首届花楸节活动,又如湖南长沙的廉洁文化主题日活动,再如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贴近群众、多维度创新势在必行。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求变求新,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推动新的实践。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本意是用来讽人论事,希望人能够踏实做人做事。而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入脑入心的工作极具挑战性,同样有借鉴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说到底就是切勿“飘飘然”、需要“接地气”,扎根在群众中,才能真正使先进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文/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