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千研究、万部署,不如下地走一走”。为基层真减负、为实干真赋能,才能回应基层干部的呼声、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困处,真正在“精准出击”中铲除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土壤,不断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让干部把时间投入到为民服务、助力大局上来,交出一份份闪光的“成绩单”。
随“呼声”而动,聚焦“抱怨集中带”掐准“减”的要点。“减”的要点在于“精简、高效、务实”,是在不断探索制度变革、考核规程、工作方法中,为干部更好“赋能”,而这“切入点”从何处找、“减字诀”往哪里念,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各地区当做到随“呼声”而动,就得多听听干部常讨论什么、抱怨什么、烦躁什么又在意什么,始终把减负的“镜头”聚焦基层最前沿、奋斗主阵地、攻坚克难第一线,多去观察迎来送往、督导检查、开会议事、纸上留痕等环节和问题,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调研,真正收集好基层干部的“抱怨明细”,大力整治“责任不清”“反复报表”“事必打卡”等乱象,做到聚焦“抱怨集中带”掐准“减”的要点,以有力措施和鲜明态度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
随“心声”而动,测量“干部压力值”找准“负”的根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让减负“减到位”,真正把干劲、韧劲、闯劲“提起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干部抱怨的其实并非手头任务多、肩头责任重、现实困难大,而是因为“不想为而必为之”的压力和不满带来的状态“紧绷”、情绪“负压”。无论是利用上下级关系进行任务“隐形摊派”,到以“材料论英雄”“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的考评风向,这些都是“无形的枷锁”却成为了干部“有形的压力”。各地区要随“心声”而动,就得多与干部沟通、交流,多深入各部门单位实地观察,既要用心肃清思想顽疾、树立正确政绩观,也要为干部撑腰鼓劲、鲜明实干导向,真正在测量“干部压力值”中找准“负”的根源,卸掉思想的包袱、打破隐形的门槛,进一步解放手脚。
随“掌声”而动,围绕“民情反馈表”答准“实”的考卷。基层减负有没有落地见效,既要看干部状态、奋斗风貌和作风转变,也要听群众反馈、群众心声,请群众参与其中一一“阅卷”。有的地方为了应付和交差,在“减”的过程中是“大张旗鼓”,也掀起了一些波涛、带来了一些改变,但却陷入了“风过无痕”“雨落无声”的窠臼之中,不顾长远、也不为实效,匆匆了事,自然容易“死灰复燃”。各地区要随“掌声”而动,就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既要引导干部校正思想、摆正姿态,更要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高不高兴为衡量依据,用心办成一桩桩可见可感的实事、好事,真正在综合施策、动态跟踪、反复校准中,推进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始终围绕“民情反馈表”答准“实”的考卷。(耿马团县委 李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