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初心不变,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从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和国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见证和分享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参与者、推动者。
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直抵人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庄严承诺,既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也是新中国辉煌历程的力量源泉和价值指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讲话再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从当代实践看,“一穷二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状况,日常生活中的煤油、火柴、铁钉等日用品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经过75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中国的发展成果是由每一个奋进的中国人创造,也惠及全体人民。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5G移动电话用户达9.5亿户,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49.7辆。与此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一中心点。75年来,中国每向前发展一步,民生就跟着发展一步、改善一步。不断增进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人民生活,都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截至2023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超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内涵。一项项实在的成就,折射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温度。从黑白到彩色、从模糊到清晰,一张张照片的背后,承载着75年来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人民手中的缝纫机、二八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电话机、摩托车、寻呼机、手机、电脑、汽车以及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等,真切地诠释了人们生活发展的巨大变化。从土特产、文旅消费等窗口,可以看到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更细微处活力与自信的涌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也见证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从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深化和提升。2021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落下,成为鲜活的现实,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人民美好生活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经济繁荣、民众富庶、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图景。7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双双实现跨越式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持续较快增长。75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经过几代人接力奋斗,我们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在绿色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需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项项民生期盼变成发展清单,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执笔人:何成学。本文系“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语境的内涵要求研究广西社科界智库咨询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