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的好不好,根本要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同,这是衡量党员干部作风修养以及工作成效的标尺。近日,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面对群众咨询、办事时,往往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不是自己负责的范畴,不论是否了解程序、明白要求,一律以“不知道”作答,这样的回应,影响的是干部形象,伤害的是干群感情,还是少些好。
审视这一现象的成因,一部分干部是思想“分了叉”,觉得只要干好“分内之事”就可以,没有认识到岗位分工只是方法,为民服务才是根本,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还有一部分干部则是作风懒散懈怠,不愿意揽事担事,以与我无关为理由,躲在“监管”的“盲区”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此外,也存在部分干部担心揽事后出事、担责后问责,于是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以不知道回应了事。
话风体现作风。常说不知道,又怎能期待群众给出高评分?各级党组织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思想上去除“不知道”的病根。要找准干部思想教育这个关键点,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干部夜校、红色课堂等为依托,推动党员干部集中常态学、交叉联动学、线上随手学,为“不知道”型干部煨一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良药”,引导干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摒弃“不知道”、拾起“我知道”,在工作中多给群众跑跑腿、传传话,能办马上办,不能办也要指明方法。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让以“不知道”为借口的懒散干部走出躺平,须严格工作纪律,不折不扣落实“首问责任制”,明确群众来访时,机关在岗被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对首问责任人的应答内容、服务要求、引导办事的流程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强化考核工具的使用,把群众对问询回复满不满意,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不遵守首问责任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给予相应处理。
让“不知道”少一些,还须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职责有分工,但使命不分家。归根到底,都是要把政策的“好声音”传递给群众,把群众的所思所盼反馈给上级。“不知道”少了,干群交流的渠道才会通畅。基层党组织要注重保护好这些敢说“我知道”的干部,不能因为干部“多问一句”,工作任务就加一份、责任的“帽子”就算一顶,力戒做好了不加分、出问题要追责的不良导向,切实解除干部后顾之忧,让热心人再多一些,让“我知道”的声音再大一点。(作者:李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