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系统部署。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边疆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勇闯“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关,努力实现三个产业优势互补、效应叠加,为边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勇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关。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边疆地区主动适应和抢抓机遇的战略选择,与发达地区不同的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方式,统筹推进传统生产力提质增效和新质生产力稳步壮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一方面,要继续吸收借鉴发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长期积淀的发展经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相互作用、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传统生产力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和功能,推动农林畜牧、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引领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引领制造业向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引领服务业向高端品牌服务、个性化服务转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聚焦优结构、育人才,勇闯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关。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加之国家政策重点倾斜扶持,具备较好的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应用好自身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布局新赛道,统筹区位优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实际,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与发达地区错位竞争,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在新旧产业的迭代更新和渗透融合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的规模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接续发力,在主动探索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优势的差异化赛道。同时,要通过教育改革和人才政策,加快打造人才创新高地,加强与本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强化本土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的经营效率和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要强化在外就读大学生的跟踪服务,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工作,集聚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各类人才,促进人才总量有序增长和作用有效发挥,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聚焦更开放、促创新,勇闯未来产业孕育孵化关。依托邻边区位优势和沿边开放政策,边疆地区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结合自身优势着手布局未来产业。要一以贯之深化改革开放,依据调查研究制定出台更多引领性、创造性改革举措,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用好新区、经济试验区等先行先试权,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作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要下大力气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持续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高水平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努力实现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强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边疆地区转移,激发边疆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并因地制宜地实质性推进,进一步孕育孵化未来产业。(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党委 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