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愈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美学应运而生,并作为推进城市绿色化发展和系统性保护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智慧
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从审美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生态审美智慧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为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赋予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相互作用关系,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道法可循,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中便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强调了万物众生本性上的平等,展现了佛教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关怀,打破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态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由此可见,中国的生态美学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哲学和智慧结晶,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代,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本源,它也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广泛运用到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
二、生态美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在追求美观和实用性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态美学思想,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生态美学不仅关注设计的审美价值,更强调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求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人们一个诗意栖居地。通过场所精神的塑造,自然景观的融合、节能环保材料的选用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共同创造出美观、宜居、绿色的空间环境。
(一)塑造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强调建筑和环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它们还承载着特定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价值。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延续是维护和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路径,在城市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与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场所等外部条件相匹配,让每一个空间场景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建筑环境叙事,传达地方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深刻涵义,赋予空间鲜活的气质,让每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和意义,使人与环境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设计中融入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增强场所的认同感。例如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保留并修复了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同时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在“以旧焕新”的同时,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文化地标。
(二)融合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是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感受。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尺度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量,更是一个心理量。它需要通过比例、尺寸、材料、色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营造,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和谐。空间尺度对人的心理感受具有重要影响。宽敞的空间使人感到自由、开阔,适用于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等;而紧凑的空间则能营造出温馨、亲切的氛围,常用于住宅和私人办公空间;高挑的空间显得庄重、神圣,适用于礼堂、剧院等。同时,建筑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其空间尺度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城市中心区,建筑的体量和高度需要与周围的建筑和街道空间相呼应;在自然风景区,建筑则应尽量融入自然景观,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设计,可以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提升整体环境的美感和舒适度。
(三)构筑环境功能。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原则强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可行”指空间布局、道路延展合理,有较好的可达性,也能让使用者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空间和景致,在不同的位置能够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可望”则强调景观的视觉美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例如庭院中的花窗、雕栏、拱门,通过透景让视线得以延伸;“可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层次丰富的空间和体验,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元素相互配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可居”则是要确保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例如北戴河阿亚娜社区,为居民提供了社区花园、共享农场等元素,让居住者在参与中体验自然之美,增强了环境意识与社区凝聚力。
(四)采用绿色材料。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大量使用了绿色材料和绿色建造工艺,充分考虑材料的可回收和再利用,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建材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等,还具备改善室内环境的功能,如抗菌、调温、调湿等。例如目前广泛运用的绿色屋顶、立体绿化等方式,不仅拓展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增强了“城市绿肺”“海绵效应”,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美感。在社区建设中,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指标,也是打造舒适健康绿色人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
(五)关注情感表达。生态美学强调的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更是情感与心灵的共鸣。通过空间、色彩、材质、光影等元素,与使用者进行着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空间的整体感和进入这个空间环境的人的心理需求产生积极的情感融合,使人们在进入这个空间环境之后产生愉悦的情感。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认知是由听觉、视觉、嗅觉等共同完成的,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例如红色热情奔放,蓝色宁静深邃,黄色温暖明亮,绿色生机勃勃。设计师会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环境氛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同时,当前交互式建筑也是建筑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智能传感装置、控制系统和智能材料,使得建筑能够面对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作出回应,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体验,如互动式建筑表皮、智慧家居等,均是对人的情感关注。如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这座位于黄浦江边的建筑就以其独特的外立面设计而闻名,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元素“流苏”,外立面仿似幕帘,可以进行动态变化,展现出建筑的动态之美。
生态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广泛运用于建筑环境设计中,只有当我们真正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宜居。(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