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浪潮奔涌,时代发展一日千里。“快”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鲜明的特征:经济运行讲效率,项目建设拼速度。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也有着“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奋斗激情,工作中争分夺秒,行动上迅如闪电。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同样需要“慢”干部。
慢工出细活,体现在民生关切的深度倾听上。当前部分干部习惯用“键对键”替代“面对面”,以网络问卷代替蹲点调研,看似高效便捷,实则隔靴搔痒。浙江“民情日记”制度,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看似耗时费力,却真正把准了民生脉搏。只有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让决策沾满泥土芬芳,才能避免“快作为”变成“乱作为”。
慢中求质变,显现在项目推进的科学决策中。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蜀,不急于筑坝拦水,而是历时八载踏遍岷江流域,“观水脉、察山形”,终以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洪、宝瓶口导流之系统工程驯服洪魔,造就“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反观王莽新朝推行“王田制”,不顾现实状况强行均田,仅三年便因“吏缘为奸,天下謷謷”而废止。急政猛如虎,看似雷厉风行,实则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唯有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方能筑牢发展根基。
慢功润民心,浸润在春风化雨的日常治理中。汉代文翁治蜀时,不急于推行中原礼法,而是“立学堂、兴教化”,历经数十年使“蜀地文风比于齐鲁”;北宋程颢主政扶沟,以“乡约民规”润物无声,终使“奸盗者望庐而返”。这些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如烹小鲜,切忌急火猛攻。当前少数地方搞“突击式创文”“运动式整治”,看似立竿见影,实则欲速不达。唯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恒心韧劲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从“管理约束”到“自觉践行”的质变。
“疾行无善步,缓调有雅音”,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员干部既要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涵养“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既要跑出改革开放的加速度,又要守住为民初心的基准线。唯有在快与慢的辩证统一中把握治理节奏,方能谱写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文/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