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助力贫困村落乡村振兴

浏览:179105 次 发布时间:2023-04-04 11:11

       有这样一个贫困村落,她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吸引了不少国人的眼球!

       有这样一群贫困村民,她们世世代代坚守着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民风淳朴、文化浓郁! 

       有这样一些山区学校,党政重视、社会关爱、学校坚持、教师坚守、家长愿供、学生肯学。无论她称私塾还是叫学校,无论人们贫穷与富贵,她们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社会可用之才!

       有这样一个贫困村落,她每年走出去的大学生,稳居当地村落榜首!

       这个神秘而又普通的曾经贫困村就是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新田村共有12个姓氏,每个姓氏人口居住地相对集中,一些自然村落也是按照姓氏取名,比如杨村集中居住的杨姓人口就有近2000人,是新田村12个姓氏人口最多,人口居住最集中,文化也长期走在该村前列的自然村落。

       古人曾发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拷问,如果说真有那贵人良种,就一定是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高贵基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更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村历经改朝换代,风雨兼程,依旧独领风骚数百年,这与坚守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戚相关。

       杨村的物质匮乏与文化发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即使在生活贫困和读书无用的绝境中,村民们之所以坚守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还得从探寻她最初的文化基因。

       明末时期,历经平播战争浩劫的播州,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朝廷鼓励移民耕作无主荒田。于是,播州始祖杨端第27代孙杨苍重返播地,定居杨村,四百余年来,遍及各地的杨苍子孙5000余人,仍居住在杨村就有近2000人。

       播州杨氏土司虽然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杨氏后人四百年来,始终秉承先祖杨粲的《家训十条》祖训,即“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辩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家族文化精神。

       明末迁入杨村的杨姓始祖杨苍,弘扬家族文化精神,十分重视教育,其长子杨三庆在成都学府中举后,放弃大好前程,返乡兴办私塾。杨村族人在清代,大多在成都和遵义的学府求学,不少学子学成返乡开展私塾教育,这种反哺家乡的家国情怀世代相传,使得其文化基因根深蒂固。  

       平播战争结束后,新田村各姓氏先祖先后迁居新田,四百多年来,新田村各姓氏之间风俗相近、文化相通、相互联姻、交往频繁。在大家的闲谈中,少了些家长里短,多了些教育话题。人们时常提及某姓祖上在三四百年前就先人在成都、遵义府读书,某姓祖上考取过秀才、中过举人,某家儿女在读大学,某家儿女是博士等等。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化教育闲谈话题,逐步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乡风民俗、“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才有了今天新田及杨村的文化成就。

       近年来,国泰民安,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弘扬家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杨村人重视教育,学子回报家乡的事迹累见不鲜。

       ——村里孩子考上大学,是全村人的喜事,亲朋好友都要放鞭炮祝贺。每逢发放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金秋时节,村里的鞭炮声就成了赛教育成绩单的象征。

       ——杨村人善于投资理财,村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金山银山不都如书山。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把有限的资金投在孩子教育上,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划算的大生意。各家各户攀比的不是吃穿住行,而是谁家孩子成绩好,上的大学好。

       ——在大山深处的猴子岩,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背着书包、扛着行李的学生娃络绎不绝,行成了一道活力四射、希望满满的风景线。

       ——田治霞、李安先、蔡禅和谢自群等单亲母亲,她们靠着坚强的意志,硬是支撑着孩子们上完了大学,读完了研究生。

       ——古稀之年的杨永渊夫妇,老年丧子,儿媳改嫁,凭着坚定的文化信念,无怨无悔地供五个孙子上学读书,如今大的两个孙子已是大学生,小的两个孙子仍在上中学。

       ——杨村一个家庭的孩子全部考上大学的就有十多户。弟兄姊妹间,哥哥姐姐考出去了,弟弟妹妹就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达成目标。

       ——杨村人互助互爱,对贫困家庭常常施以援手。在每年的金秋助学、儿童节和教师节活动上,总有从杨村走出去的乡贤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企业家捐资助学蔚然成风。怀庄酒业、奇皓传媒、黔醉酒业、惠邦房地产、汉台酒业、古酿坊、周林学校等企业,多年来一直支持新田和杨村的教育事业。

       ——社会贤达积极参与和支持杨村教育事业。人大代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社会贤达,长期都宣传杨村,心系教育事。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群英会代表,八十多岁的韩启英老人经常告诫大家要重视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

       —— 尊师重教是杨村人世世代代的共识。学生考试家长巡考、师德师风全村监督、逢年过节共话教育、返乡任教义不容辞、教育促进会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等举措的实行。

       杨村数百年强大的尊师重教文化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硕果累累,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大有希望!(文/贵州遵义市古播州文化研究会 杨永刚)

作者简介

       杨永刚  男,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遵义市古播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仁怀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仁怀市作家协会理事、仁怀市新闻协会理事,系《中国经济信息时报》、《中国畜牧通讯》、《贵州日报》、《遵义日报》等报刊特约通讯员,发表作品400多篇,参加文艺演出30多场次,曾获省委宣传部、贵州电视台主办的新时代优秀讲习员,获省政府论文二等奖、省农业厅论文一等奖。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助力贫困村落乡村振兴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