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近年来,红花岗区紧盯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实乡土人才引进、培养链条,积极构建红城党建引领乡土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背景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大多数青年人才外出务工就业,向大城市流动,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外流”,妇女、老人、儿童成为了留守“主力军”,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造成村级干部学历偏低、年龄结构不优、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村级基层组织“人难选、选人难”,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基层治理等亟需着眼长远抓好人才干部队伍建设。基于此,红花岗区围绕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将乡土人才“聚”起来、“用”起来、“强”起来,探索构建乡土人才培育标准体系,全力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升综合能力素养,聚力打造一支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能致富又能带富、既能服务又能治理、既能干事又能干成事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全覆盖优化选拔进入机制让乡土人才“聚”起来。千方百计“寻”。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台账并动态更新,扎实开展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人才活动。针对重点对象,采取“多人轮访、多次回访”等方式,积极引导人才扎根家乡。精挑细琢“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双培养”工程,制定8项正面标准和5项负面清单,健全选拔“四步”法,择优确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6名,在中等职业学校遴选乡村振兴后备力量160名。同时,积极储备一批村级后备干部,巷口镇探索建立“一推两试”选拔机制,每村储备后备干部5名以上,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想方设法“引”。大力实施“红城英才”工程,建立“区、镇、村”三级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定期调度、研商人才工作。紧盯人博会、高校招聘会等引才渠道,搭建镇(街)自主引才平台,2020年区级签约引进农业技术等人才270余名;抓实“名城聚才工程”18条措施,优化提升发放人才津贴3000余万元,助力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18人次285万元。
(二)全角度优化教育培养机制让乡土人才“用”起来。“一个平台”整合资源。统筹教育、财政等单位,建立区域协同、事务共商、统一高效的“1+8+N”的联动服务平台,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现资源统筹、联动培养。“三项机制”跟踪管理。建立“三卡一册”跟踪管理机制,确保跟踪管理“无死角”;建立“一表一库”年度轮训机制,以“点题式”“菜单式”“实践式”全覆盖轮训;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划定分值评定为“A”“B”“C”“D”四个等次,动态管理人才队伍。“四式培养”实践锻炼。推行定制式教学,明确“一村一策”“一人一策”,实现年度计划精准、成效突出;推行贴身式辅导,采取脱产学习方式,分期分批组织培养对象到区委组织部、镇(街)、对外驻点招商办、产业基地、“两新”组织等进行跟岗学习;推行实践式锻炼,鼓励创办小微企业、经济实体,兴办协会、领办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的同时,选派到征地拆迁、信访维稳、重大项目一线锻炼;推行专题式提升,依托镇街党校、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培训矩阵,提升培养对象综合能力。
(三)全链条优化激励保障机制让乡土人才“强”起来。多平台“尊才”。打造“先锋党课”“初心讲堂”等载体,77名党政干部、专家人才开展“百堂党课、千次宣讲”。大力推进“双千帮带”“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39名农技人才、14个企业深耕农村产业发展。多举措“暖才”。开展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人才,结合节日走访、座谈交流等,畅通建言渠道。举办“红城英才·建功立业新时代”培训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加以解决。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优秀乡土人才和人才团队先进事迹,唱响“红城英才”扎根岗位、建功立业时代强音。多维度“爱才”。突出行业奋进、发展贡献,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效益、资产投入、销售收入等作为人才评选表彰重要指标,评选“红城英才”25名,涌现出“养鸡达人”汪明先,“非遗传承人”谢忠权等人才。其中,曾庆辉、谢志林、汪明先等6人获省市劳模称号。
三、工作成效
通过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补短板与优结构相结合,培育人才与激励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聚焦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清正廉洁守法的标准,通过全覆盖优化选拔进入机制,全角度优化教育培养机制,全链条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初步构建乡土人才“聚”“用”“强”标准体系,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到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的实践中来,推动村级干部队伍选配源头进一步拓宽、能力素养进一步提高、干事动能进一步激发。
一是政治素质更加过硬。各镇村对开发利用乡土人才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化,通过区镇村分级教育引导,乡土人才政治素质高,立场坚定,对党忠诚老实,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群众认可度高,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能力本领更加高强。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和手段来推动和促进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乡土人才更加热爱“三农”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不断改善,具有较强的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率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等能力,责任心强,发展潜力大。
三是梯次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打破传统观念,各镇村统筹乡土人才挖掘储备不少于2人的书记(主任)培养对象,不少于5人的村级后备干部力量,其中党员占比不低于60%,至少有1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乡村振兴后备人才,推进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梯次结构,提升了各类干部人才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应。
四、经验启示
(一)多渠道拓“源”是发掘人才的前提。充分利用“村党组织+网格化党组织”机制,以村为单位,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逐级走访、层层发掘,对高级技能人才、农村种养殖大户、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人才进行全覆盖摸排,建立乡土人才动态管理数据库。同时,通过选派专家“一对一”帮带、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田间学校”实地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进一步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二)立体化锤“炼”是培育人才的核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大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型、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乡土人才培育锻造工作。同时,明确镇(街)在乡土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责任,持续利用好镇级党校、田间课堂等阵地作用,大力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以会带训等方式的培训,提升乡土人才素质能力。
(三)全方位酬“劳”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注重政治激励,积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参选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将优秀的乡土人才优先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人选,真正发挥乡土人才“领头雁”作用。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供销社等资源,推动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成果与市场对接,持续增强致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成果奖补机制,激发乡土人才源创动能。持续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激发更多乡土人才的创造性。(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委组织部 乾鸿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