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行程“最后一公里”,衡量调研成色的关键所在。写好调研报告有助于领导机关了解基层情况,便于其科学决策、推动工作。然而,有的调研人员要求下级单位直接提供报告,略微修改了事,不顾实际情况与文章质量;有的调研人员怕得罪“左邻右舍”而瞻前顾后;有的调研人员甚至主观臆造、凭空想象,损毁调研“一盘大棋”。
前期准备要实。“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到,“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并提出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为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要做好前期调研开展落实到位是前提,厘清事物本质,既总揽全局也专注细节,带着问题下去,奔着答案求索,努力排除一切干扰,让调研全过程服务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唯有如此,头脑中才会迸发思路。拥有一手资料后还需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打开看待问题的格局,做到胸有成竹,在头脑中构建起调研报告的框架。
报告内容要真。调研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揭开问题的神秘“面罩”,露出“真面目”,以此来寻求科学的方法和对策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调研人员既已真下基层,书写报告便也要笃定“真”的原则。书写时,不要怕问题暴露太多,发扬敢于说真话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开门见山、直面问题,把握研究重点,做到“精准滴灌”。杜绝“假、大、空”的糟话,善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多讲切合实际的话语。把好排兵布阵、层层递进关,让报告呈现“精架子”“好里子”。
对策建议要精。写好一份调研报告,关键要做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符合实际,才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部分调研人员心未能接地气,研究浅尝辄止,导致提出的对策不切实际。要针对报告上的问题要列出清单,逐一分析研究。通过前期搜集到材料中相关民生建议、数据信息找准书写建议的路径,也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结合具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但切忌“照葫芦画瓢”,失去本地特色。书写过程中围绕群众导向,注重效果导向,统筹当前和长远,将决策落实的难点、值得推广的亮点工作挖掘好,确保能完成一篇不落俗套又“去糟取精”的好报告。 (四川省射洪市委组织部 陈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