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螺丝钉”。建党102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组织工作关乎着干部的选育管用,与经济学异曲同工,归根到底是关于配置人才资源的学问。从系列的《组织工作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到《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等,皆在强化基层堡垒、干部人尽其才的政策文件,总体梳理而来,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与经济逻辑,分论如下。
牢牢把握机会成本,起底整治干部“躺平不作为”。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由于是隐性成本,为此账目上可能盈利的项目在减去机会成本后实际有可能是亏损的。在组织人事工作中并不少见,比如“宁可一年无功,不可一日有过”“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等“孙连城”式干部一时甚嚣尘上,有着不少的市场。
表面上看,“躺平”干部既无违法已无过错,甚至有可能是有一定成绩的,但从经济学思维来看,第一层面上没有把党和人民有限的岗位资源发挥出效用或发挥出最大效用,“吃着太平饭、难成太平事”;第二层面上是外部性问题,“只要不出错,媳妇熬成婆”等“以熬代干”等思想一旦蔓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干部队伍一马当先、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会严重不足,在此角度,无功便是过,平庸即为错。2022年9月,中央强调解决“能下”问题,剑指“躺平”干部,致力于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背后最大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机会成本思维。
耐心聚焦复利增长,干部培养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复利即俗称的利滚利,是指一笔存款被计算利息后,下一轮再连本带利继续计算利息的方法,根本原理在于指数增长。即使初始很小,在一定阀值会达到惊人的数额。党的干部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工作,前期的投入与支持并不会立即发挥作用,但要达到复利增长,其一是耐心,相信长期的力量;其二要学习,始终注重能力提升。各地组织部门相继出台的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办法,聚焦未来需要和建设需求,作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就是“扶上马来送一程”,引导年轻干部打破思维定势,紧绷学习意识,始终有着知识不够的紧迫,本领不足的恐慌,继而多维度实践锻炼,多岗位社会磨练,做好“传帮带”,在能力提升上保持稳定的增长率,假以时日在岗位上必将滴水穿石,厚积薄发。
谨防边际效应递减,党建工作补短板不如“玩特色”。随着资源在某一领域的不断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却是不断减少的,或者说前期提高会很快,但后期则会越来越慢,原因在于没有找准定位简单投入的思维。党组织是党的力量来源,党的建设兹事体大,不能“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把尺”,更要确保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而检验的标准就是边际效益思维。某些地区党建痛点在基层治理,却一手只抓“党建+产业”,投入不小的资源后收益甚微;某些“空心化”村庄的党建困难在于后继无人与“青苗不接”,却一心致力于智慧党建,老党员无从发声。由于比较优势不一,各地的组织党建应当突出主业,而不能平均用力。边际思维的核心也是提醒我们在从事党建工作之时,面临的都是找到此类多一点,彼类少一点的最优解,而不是做出非左即右的简单判断,用局部最优逼近整体最优。(云南省2021届定向选调生 沙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