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保自然村是一个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悠久的佤族聚居村寨,风景秀美,保留着古朴独特的佤族民俗文化。100年前忙保只有“莽”姓和“宝”姓两姓人家,所以叫“莽宝”村,后来经过人口繁衍,生活环境不断改变,村民为了获取富足的幸福生活,勤劳努力,天不亮就开始下地干活,天黑才回。后来,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就把“莽宝”改为“忙保”,意为只有忙碌勤劳才能保住幸福的美好生活。
忙保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勐汞行政村,有3个村民小组145户494人,均为佤族。
绘就脱贫攻坚“同心圆”
解放前,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这里的佤族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粮靠毁林种旱谷,吃肉靠追山打猎,最根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在国家的扶持下,忙保自然村佤族群众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水利、挖水沟、开水田、建台地,落后、贫穷的村庄面貌逐步得到改变。
脱贫攻坚给忙保自然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佤族群众有“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好传统,不允许盖盖停停,一经动手,就轮番作业,夜以继日直到把房子建好。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忙保自然村建盖新房,花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快就完成了97户民居房新建、加固和改造,盖完新房后,乡亲们相聚在新房前,跳起“贺新房”的歌舞,尽情喝佤族烤酒来祝贺。为了改变村寨泥土路的现状,村民们让路、移房、拆墙,每人筹资500元,筹集了20余万元,每户出动不少于2个劳动力,投工投劳,群策群力修建了村寨内3公里的硬板路。
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过民族佤族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滞后,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忙保自然村因没有公职人员,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主动承担起规划“家乡”的责任,以“干部+群众”的模式,面对面与父老乡亲共叙乡情、共商规划、共谋振兴,一线了解佤族群众的真实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精准、高效地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目标,规划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干部能力在村庄规划中得到检验,干部作风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得到转变,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光辉照边疆,忙保自然村一幢幢山间“别墅”拔地而起,佤族群众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一条条水泥硬板路进村入户,使阿佤人民告别了出行难;一项项党的政策惠及佤族群众,忙保自然村的佤族群众迈进了小康。
点亮乡村振兴“新引擎”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忙保自然村结合实际,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途径,找准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持续巩固传统产业基本盘,种植水田409亩、耕地1184亩、茶叶80.1亩、核桃469.2亩、烤烟500亩。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借助水资源丰富、毗邻县城的优势,在寨内规划种植四季豆、时鲜蔬菜、鲜玉米等各类瓜果蔬菜300余亩,产量颇高,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成为县城“本人街”的蔬菜主要供应基地。同时,结合优越的地方条件,培养了一批养殖大户,生猪养殖90余户800余头、肉牛养殖60余户400余头,以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规模逐年递增。
养蜂,是佤族延续至今的生活习惯。过去,生活在大山里的佤族同胞,生活条件匮乏,靠山吃山的佤族同胞穿梭于天然的岩壁和丛林中,练就了一身熟练的养蜂技艺。如今,这门养蜂技艺同样也被忙保自然村的佤族同胞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忙保自然村佤族大哥宝天强就是养蜂的一把好手,他依托村寨靠近森林的区位优势,发展葫芦蜂养殖,制作蜂筒、接蜂、养蜂,佤族大哥宝天强都有他自己的门道,从2017年开始养葫芦蜂3包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22包,每年收入9万余元。目前,忙保自然村70多户村民发展着葫芦蜂养殖,行走在村庄小道上,抬头可见村民家中一包包的葫芦蜂“产业”,忙保村的佤族同胞和葫芦蜂一起,成为大山的忠实守护者。
古法烤酒也是忙保自然村的特色产业之一。王建华家的古法烤酒就是其中的代表,用玉米酿造的酒,色泽透亮、口感醇厚、酒香四溢,深受勐汞村民的喜爱,去年他家的烤酒纯收入就达5万余元。像这样的古法烤酒坊在村子里有4户,年销售量达3万余斤,户均纯收入4万元。今后,忙保自然村将把古法酿酒工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改造提升忙保烤酒坊,将其打造成为永德具有佤族特色的古法酿酒展示、体验中心,让更多人了解古法酿酒的文化和技艺,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忙保自然村坚定不移走好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佤族群众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链上的种植、养殖、旅游接待、食宿服务等各环节的分工经营,打造好乡村旅游,还原佤族风情,寻找原汁原味的乡村乐趣,让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拉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动力,构建起全体参与、互为补充、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游客乐在乡间、游在山水、宿在佤山,共同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村庄建设。
小小农村,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忙保自然村采取“党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着力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带头开展义务清扫、沟渠清理、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着力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包村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村党组织负责人认真带领忙保理事会开展好当地理论知识的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农村基层干部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治理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采取“党建+机制赋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建立健全五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构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两网融合”一体化作用,将党组织网格全覆盖,党建资源整合到网格。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相关制度,坚持推行“三问三还”、“一商一会一授权”议事机制,组建9个同心联小网格,建立环境卫生公约、垃圾清运管理制度、保洁员制度、村规民约等制度。建立常态长效治理举措,组织开展“建三园、清五堆”活动,以“美丽庭院”“卫生示范户”“红黑榜”评比活动为抓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污水管网收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自然村“七改”行动。
联心议事亭就是忙保探索“两网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创新之举,每个月的10号、20号、30号是村上的人居环境整治日,村上把每月的这3天定为同心联固定议事日,9个联长把日常收集到的村情民意、矛盾纠纷等提交理事会进行商讨、研究。联心议事亭也是村民农闲时的“打卡地”,农闲时大家都会聚集在这里休闲纳凉、聊天议事,大家通过互诉烦心事、揪心事,减少矛盾纠纷,增强和谐氛围,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层治理目标。
绽放民族团结“进步花”
忙保自然村是永德县2021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自然村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赓续好“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精神血脉,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忙保自然村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佤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拥抱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当好民族团结的带头人。
忙保自然村以建设民族特色村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传承展示为平台,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的实施,建设民族传统文化寨门、水池、休闲亭,使民族示范村组成为忙保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深入开展绿色村寨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率先探索尝试了土氧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污水排放,把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改厕与污水处理整流域、整区域协同推进。全村按照“源头收集两根管”的标准,将厨房、卫生间两股污水分类收集,厨房污水和卫生间污水经土氧结合畜禽粪污处理池后通过支管汇入村庄污水主管。将雨水净化池和污水处理池分开设立,有效避免了水体环境污染,从源头上解决雨天污水横流、雨污混流等问题,实现了“雨水进雨水管,污水进污水管”的良好局面,村寨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党建+民族团结”,引领民族村寨打造“新风尚”,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作用,采取“双语”流动宣讲等形式,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向忙保佤族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等,引领忙保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调动佤族群众自主参与治理建设的积极性,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要求,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民族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为契机,充分激发群众“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美丽家园的积极性。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忙保自然村的佤族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有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等节日活动,每逢过节佤族群众会踏着象脚鼓的节拍,纵情歌舞。结合乡村旅游村建设,下一步忙保自然村将把佤族传统民族节日延伸打造为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节、佤族美食节、佤族商品展销节等,开拓民俗体验、歌舞表演、服饰展示等活动,开发挖掘一系列文化旅游节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扩大忙保佤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声声象脚鼓声响,忙保自然村的佤族儿女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欢快旋律中载歌载舞,一朵朵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忙保自然村绽放,民族文化正大踏步走向繁荣。(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委组织部 罗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