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文旅康养

李印功和他的乡土文学写作

浏览:24260 次 发布时间:2022-07-27 11:18

       我想为李印功写篇介绍的短文,多次有过这种心念,终不能动笔,更未见成文,概因不太熟悉,不知详情,更不曾研究过他的文学作品,担心写不好,故而多次放下,息心罢念。虽有不甘,也是无奈之举。

       最早知道李印功,是因他的长篇小说《胭脂岭》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报刊陆续发过一些消息和评论,我也就开始关注到他。到了前年,新疆青年作家陈红星介绍我与李印功电话联系,为《华文月刊》约文稿,便有了电话和微信的交流和暢谈。未曾见面前,在电话里,听他的声音和言说,总是声高音亮,字重语急,底气充溢,元神涨满,情绪兴奋,滔滔不绝,给人一种陕西特有的精干豪放的性格魅力。去年夏季,我携妻侯晓菲回陕西故乡度夏。旬邑县城泰塔侧畔文庙之后设立了张俊彪文学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和作家张培忠书记,委派女作家高小莉带队一行四人摄制组,专程赴古豳釆访录制“张俊彪文学创作暨文学馆资料片”,于是,陕西作家李印功、赵新贵、杨若文、鹿丁联,新疆青年作家陈红星,旬邑藉作家、评论家郑秉多和作家房喜坤,大家相约,在古豳县城聚会,看了文学馆,跨越陕甘省界走了我的出生地甘肃省正宁县永和乡王家寺村,也实地踏访了我的祖居旬邑县底庙镇张家沟子村。先后数天,大家一起边走边谈,也曾坐下来漫谈细论,天南地北,文学艺术,读书写作,生活成长,艰难求索,砥砺前行……也就相互之间成了挚友,自然对李印功相知相悉了。

       李印功建国初期出生于陕西富平县,算得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所有的共和国同龄人一样,亲身经历了国家和民族在解放后七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进步。他和他的整个这一代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最懂得和看重国家的昨天与今天,最企冀和憧憬民族的今天与明天,潮起潮落日圆月晕总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在他与他们的肉体和灵魂里,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懂大局、识大体、迎难上、踩浪行的精神与担当之沃土,吃过苦,受过难;经过事,历过险;知感恩,图报效;言必信,行必果,对国家深怀大爱的挚切情怀,对民族永葆无法释怀的忧患意识。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潮流之下,李印功和他的同代人几乎有着共同的人生历练和成长足迹。他曾长期在家乡生活、学习、工作、成长,对故乡那片河流山川,花草树木,人畜鸟兽,风霜雨雪,以及历史文化和民俗乡规,不仅熟稔铭刻在心,而且挚爱流溢于血脉魂灵,不息不灭,不枯不竭。尽管后来,他走出富平,定居西安,还是依然永怀赤子之心,游子之情,而且是弥久欲新,永不减褪。在他此后的大半生,几乎与新闻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记者,做编辑,平步而起,努力攀登,加之他的性格豪爽,为人仗义;风行火过,干脆利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吃苦隐忍,好学精进,也就一路向上,干到了《陕西农村报》的执行总编辑。虽说人离开了县乡村镇,进了古都西安,但他的工作性质与业务范畴,仍然是在三秦大地的山川原野,村镇乡社,因而民俗村风,家长邻短,生死婚葬,苦乐疾患,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视野里浮荡,心地里萦绕……后来,他又做了《华文月刊》常务副主编,《陕西文学》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的策划,从长期的记者釆编生涯,转战到文学写作与期刊出版的文苑艺坛,于是,频密的文学活动和繁多的社会活动,都有了他热情洋溢的笑脸,精气充沛的身姿,洪亮高昂的话语。这样一来,故乡的记忆,社会的磨练;成长的足迹,提升的精神;人际的练达,心灵的净化;阅读的积累,写作的持久;记者的生涯,编辑的阅历……这一切,经年累月,长此以往,便渐渐地成就了一个永远质朴的农民的儿子,一个风餐露宿的乡村的记者,一个蜡炬情怀的文学的编辑,一个乡村追忆的记实的作家,一个诚挚做人、不懈写作、暮然古稀的乡土作家李印功。

       近日,李印功继长篇力作《胭脂岭》之后,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长篇大作《野女镇》,春节前后,在《陕西文谭》网连载推出,产生了轰动效应。短短一月有余,阅读量十多万,点评者如潮,在当今长篇小说阅读不容乐观的情势下,的确难得一见。这部长篇小说,作者以娴熟的渭南乡村语言,流暢的地域话说风格,扎实的农村生活积累,自如的写实记事功力,采用中国古典传统长篇小说的章回体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将一个野女镇的风土人情,乡俗宗法;生活貌相,人物众生;历史文化,传统现实;时世春秋,命运造化……全方位立体式地还原展示出来,生动鲜活,真实有味,似曾相识,普世情趣,既有中国农耕文明的沉重残载与历史沧桑,也有工业文明、商品文明以及现代文明的交织、渗透、互斥、融会的阵痛、撕扯、割剝与裂变,从而演绎出中国农村在新时期的进化、发展和蝉变的交响变奏与多彩光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以为,《野女镇》是一部深刻反映陕西渭河两岸农村生活农民命运的悲喜剧。其悲,来自于久远的甚至是远古的传统、习俗、陈规、陋风、家法、恶势等文化与传承中必须摒弃进化的封建元素,还有落后、愚昧、忌恨、猜疑、简单、粗暴、野蛮、兽性等人性中应该剔除涤荡的劣根杂质;其喜,则出自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风在吹拂,这个野女镇中所有的人物,男女老幼,官民商学,贫富贵贱,高低上下,都有一个共同的向往:寻求生活的富足,衣食的温饱,世事的太平,民众的安乐……尽管这里有各色人众,各类事件,各等败类,各种情殇,但都无一例外地在探索新途,开拓新路,追求新的生活,期愿新的光景,因而所有的人们在终结时,都有了各自应有的宿命:有人坐监,有人暴死;有人进城,有人求学;有人经商,有人办厂;有人养猪,有人种地;有人栽树,有人乘凉;有人脱贫,有人致富;有人辛劳,有人渔利;有人从善,有人积德;有人受戒,有人遭罚;也有人千难万险,受尽磨难;还有人头破血流,回归正道;更有人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功过是非,善恶真假,大河奔流,大浪淘沙,东奔西突,南迴北折,最终一如泾河渭水,先归黄河,一路向东,再入大海,洋流潮啸……这便是形而上的认知,形而下的悟识,自然进化的法则,宇宙演绎的规律,人事物非的趋向终结,善恶真假的最后审判。《野女镇》,如是看,也许这才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为文主旨。

       《胭脂岭》和《野女镇》,出于李印功之手笔,是一种必然。他能将陕西地方语言毫不变味地运用于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长篇写作,地道的方言土语,真切的乡风民俗,见惯的社情地习,打诨的歪理偏见……就连陕西人挂在嘴边的生动贴切、趣味无穷的歇后语,也是信手拈来,通篇可见,实在是一种贡献。陕西渭南乡土文学记实写作,能夠不断超越自我,跨越攀高者,当非李印功莫属。(文/张俊彪  2022年2月27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张俊彪  陕西省旬邑县人,1952年生于甘肃省正宁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专职秘书、副处长、代处长、处长,甘肃省及兰州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甘肃省青年文协常务副主席,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1992年初调任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创会主席,深圳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省委第一书记》、《鏖兵西北》、《血与火》、《最后一枪》、《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等29部,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卷)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简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约1000多万字,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文学奖21项。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李印功和他的乡土文学写作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