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街,虽处在棋盘上兵卒的位置,但也体现了它是棋盘上的中心,我家就在兵卒居中。棋盘街东邻刘郎会馆(都昌会馆),西接吉安会馆(现保存),南连赣江人渡码头,北楼蝉丝街(蝉子塘)。房屋多以徽派砖木结构,马头墙作分隔,既美观,又有防火作用。
吴城古镇曾经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随着水上运输的减弱,有很长的时间沉寂了,现在因侯鸟小镇再次声名鹊起,我的故居就在古镇棋盘街上。离开吴城已有三十六个年头,但小时侯的记忆怎么也抹不去。
街道由麻石(花岗岩芝麻白)铺成,条石长2米,宽30公分,厚约20公分。没有刨光的石面,被踏磨的发亮。条石的基础由红石砌成,形成了架空的排水沟,在大排水沟的下面,又有宽窄不齐的麻石,红石组成的暗沟,因为有两道排水系统,下再大的雨,水也满不到路面。赣州城至今还保存着曾经的排水系统,从不淹水,不得不赞叹祖先的智慧。
棋盘街的地势很低,在曾经不设防的吴城每年涨水都会浸泡在水里。水是无情,人有情,涨水季节不易出门,家家户户都在楼上挖洞开门,方便邻里间互通有无,走门串户,联络感情。东家弄了个菜,西家做了个点心,都会拿个篾盘,家家户户分送。那时的物资馈乏,这让棋盘街的小孩们,虽被大水阻隔,还有了解馋的机会,远亲不如亲邻的俗语在当时的棋盘街得到了更好的诠译。
棋盘街的罩亭,既具有特点,又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点晴之作。所谓的罩亭,就是把屋前的瓦用屋柱和横梁椽子(托着泥瓦的方木条),一直延过路的对面,把整条路都罩住了,任它下再大的雨,过路的人穿着布鞋行走,也湿不了鞋。到过棋盘街的老客人至今都传颂着“走门串户不下楼,雨天套鞋(马口雨鞋)无用偿。”的佳话。
路的两旁是两排高低不一的砖木结构瓦房,我的故居上下两层,共140平方。左厢房为堂屋,居中摆着八仙桌,右侧放着两把古式的直背黑漆椅,两椅中间有个小茶几,这是待客用的。右厢房是厨房兼饭厅,靠后是上楼的拐角木板台阶梯。上到楼梯,河边捡来的发把(竹篾编成的捆绑木排用),浮漂子(用木头做成的象洗衣棒捶一头削成尖状,用来固定发把捆住木排)晒干后砍成长短一致,堆放一排,是用来生火做饭。楼上房的东侧是父母的主卧室,有一张用枣树做的木床,五斗柜和飞人牌的缝纽机,右边房就是长大了的孩子房间。我家兄弟姐妹四人都住过。
爷爷奶奶我都没有见过,很早就过世了,爷爷在世是剃头匠,当时的堂屋就是他的剃头铺,奶奶就在另一间开杂货铺,据老人讲在这更早是茶楼一条街的茶铺之一。
从吉安会馆向东,是国营的合作社南杂店,南杂店隔壁住着一位老太太,从早到晚系着黑围裙,用酒盅卖炒熟的豌豆,五分钱一盅,老少都称她为“叶家妈”。再往东是小毛子的爷爷开的下边铺,卖着副食小吃。下边铺对面,住着一位个子不高的兽医程医师,给猪鸡打预防针(疫苗),为猪鸡割腰子(结扎)。人非常和善,人缘极好。隔壁是“疤子叔”家,他在副食品站工作,是个屠夫,当年凭票买肉的年代,他的职业很吃香(受人羡慕)。他家的堂屋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作用,是消防队。堂屋上方铁架上摆放着一排用铁钩和竹杆制成的五米长的钩杆,火灾时用来把屋顶钩塌,防止火势漫延。红色半圆形的消防桶和凡布水带圈着挂在墙上。最有特色的是射水枪,圆形,有步枪那么长,用桶盛着水,把水枪底部放在水桶里,双手握着上半部往下压,水就射向上空,射程有五六米高,对着木屋灭火管用。每年涨大水,我家都会被淹,退水时借来水枪冲洗。木板和墙面洗的特别干净。再往东我家对面有个曾姓铁匠铺,父亲是师傅,抱养来的儿子是徒弟,自抱养他来之后,家里生了个小儿子叫“铁森”(森,吴城话是不聪明的意思,但好养活),打制的刀具特别有名,曾家的老太太是个样板戏迷,小时候我在吉安会馆的戏台上看过她跳《社会主义好》舞蹈和饰演沙家的浜里“阿庆嫂”。婵丝街口有个万姓烟铺制作黄烟和卷烟,在镇上也有名气。我家东边住着个老太太,人称“姑妈子”,是个孤老太。她的房子是何溪大队的公产,村里人来镇上办事,都会入住在她家,就似待客的招待所(小旅店)。往东苏姓的家里有兄弟娣妹6人,只靠老父亲一人工作,是个扎排工(吴城有南昌,樟树,涂埠三个贮木场在吴城驻点把从山里运来的竹木,编扎成木排,运向全国各地。他唱的排工号子娱乐了身心,又是齐力的号声,唱得有声有色。之前他是点心铺(手工饼业)学徒,因为排工挣钱多才改行了,他家大儿子后来也子承父业。隔壁是个小吃铺,小名“细崽哩”叔,他家油香、油条、包子、馒头、香满整条街。最具特色的是“二来子”,头天没卖完的油条,第二天再油炸老点,酥脆爽口,满嘴留香,现在回吴城,还能在菜市场吃到他家大儿子“细爱”的传统油香油条,做了三代人应该可以上非物质遗产名录的。他家的对面姓万,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子女较多,最后只留了大儿子在老宅做着鱼虾买卖,有个龚姓小伙伴,名字叫火根,白皮肤,大眼睛,长得眉目清秀,笑起来两个小“酒锅”。20岁时,因同情一个卖豆腐的年近40岁的且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日久生情,不顾家人反对成为夫妇,在吴城也成为一段爱情佳话,“可可拓海的牧羊人”的歌声让我再次记起他。最东头也是家公产,是居委会所在地,主任“金爱”是个中年妇女,剪着“运动头”(齐耳根的短发)显得特别精神。家长里短她都知道,嘘寒问暖她最善长,邻里纠纷她最有化解办法,居委会,晚上办“夜校(扫盲班),吃完晚饭,男女老少都会去,以成人和老年人居多,从一二三四到aoe,老师是义务的志愿者,教的认真,“学生”们也学的专心,我妈的识字从此大有进步。
儿时的吴城,大家的日子都不富裕,穿着的衣服都是从老大穿到老小,不分男女,打着补钉是最普遍的,体现着劳动人民最光荣。日子虽苦,只要人勤劳,在吴城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上山砍柴,下河摸鱼,挖着石头(古镇废虚里有很多老房子的墙脚,挖出来的石头可以卖钱,当时成立过小镇服务站,也组织过队伍挖石头,我妈曾经也是服务站一员,既搬货物,也挖石头。捡着子弹筒和古铜钱,虽然镇上人是商品粮,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差于农村人,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一批批勤奋好学,勤劳肯干的棋盘街人,走向了祖国各地。
随着记忆的面纱层层层剥开,“细崽哩”叔讲的故事又重浮现,更早的棋盘街是茶铺一条街,棋盘街的茶馆痕迹留存不太多,我家一把老锡茶壶是当时唯一的物件,锡器能净化水质,用挑来的修河水锡壶泡茶味道清甜,古人也会用锡盘沉入井底,以净化水质,因为密封性好,也用锡罐存储茶叶,其保鲜期比任何茶叶罐时间长,不变味更不变色。大小茶馆近二十家,高中低档的茶馆都有,其中穿插着不少点心铺,吃着点心喝着茶,是当时最好的休闲之地,名流富商集聚,上谈国家政治,下谈家长里短,民国时期孙中山乘坐中山舰到吴城视察,第一站到了棋盘街,在茶楼(我家祖居)会见吴城名流和富商,宣传革命和筹资筹款,并在中山公园发表演讲。
因为在鄱阳湖和赣江边,吴城是血吸虫病重灾区,70年代在毛主席号召“送瘟神”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吴城迎来了灭钉螺的大军和直升飞机,灭螺大军就在棋盘街集中宣誓,齐声朗读主席诗词“送瘟神”,在湖滩,洲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灭螺运动,与大肚子病作斗争,取得了可歌可泣丰功伟绩。
现在的吴城因鸟而兴,环镇公路,游客中心、观鸟点重现了一个现代气息的新城,现存的棋盘街是古镇留存极少的老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破败,但它和谐的人文故事,邻里的和睦和现在的和谐社会相印衬,久久使我不能忘怀。(文图:曹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