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两当,山色斑斓,碧水蓝天。行走在两当县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幅幅“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体农业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在张家乡兴隆场村绿壳蛋鸡养殖示范点,数千只绿壳蛋鸡在红叶李林中悠闲地“散步”、觅食,咕咕声此起彼伏,让寂静的山谷间充满了勃勃生机。望着雄赳赳的绿壳蛋鸡群,李建厂满脸笑意。
谈起养殖绿壳蛋鸡的经历,今年53岁的李建厂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说:“我起步的时候很可怜,家里无任何收入来源,我先后做过两次手术,媳妇也有病,儿子上大学、母亲年龄大,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乡干部在进村入户核查时了解我家情况后,给我家落实了全家的二类低保并纳入监测户。在我住院和康复期间解决了我家的生活问题,并及时制定了帮扶计划,确定了由村支部书记负责,乡兽医站技术员跟踪服务指导帮助。通过资金、场地、扶持政策帮扶,我第一年养了2000多只绿壳蛋鸡,当年就还清了贷款,今年估计纯收入在 10万元以上。”
陪同采访的张家乡党委书记李磊介绍,李建厂非常勤快,现在他的养殖技术也很成熟。今年3月份我们动员他注册了家庭农场,依托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绿壳蛋鸡产业。为了解决散户养殖疑虑,李建厂前期垫资免费为群众购买鸡苗,通过回收绿壳鸡蛋抵账鸡苗款。他牵头建了一个绿壳蛋鸡养殖微信群,负责全乡散户绿壳鸡蛋(不低于市场价)回收、淘汰蛋鸡回收,以及养殖技术交流。成立由乡村干部、兽医站、家庭农场人员组成的检查组,不定期检查农户养殖情况,杜绝其使用合成饲料及人为干预产蛋等行为,确保绿色生态养殖。各村村委会组织人员把散户的绿壳鸡蛋、需要出售的鸡帮助送到家庭农场一起销售,发挥了“小群体,大规模”作用,即解决客户需求量大供不上货的短板,又解决了散户销售难的问题。辐射带动了全乡143户农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目前全乡全年养殖绿壳蛋鸡1.7万羽、生态放养鸡11.8万羽,共13.5万羽,人均养殖98.6羽,净利润约976.23万元,人均约0.714万元。“家养百只鸡,年产万枚蛋,收入过万元”已成为群众自发践行的行动。
张家乡太渠村中蜂继箱养殖场是全乡利用继箱生产技术,提高中蜂蜂蜜产量和质量的示范点。村支部书记伏万顺说:“过去我们中蜂养殖是子、蜜同区混养的生产模式,制约着养蜂业的高质量发展,现在我们采用继箱饲养生产技术(子、蜜分区)可以提质增效,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支部引领,养蜂的数量质量都上去了,养蜂每家年收入3万元左右。”
张家乡依托周边森林面积大的优势,根据不同海拔森林蜜源季节不同的特点,在距离房前屋后养蜂户3公里以上、蜜源丰富、环境适宜的地点建立放养区域。在放养点建设板房、提供帐篷及太阳能发电设备等设施,为养蜂户提供便利。引导动员养蜂户通过“土蜂洋养,进山入沟”季节性移动式放养的方式,提高土蜂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积极与莱西市店埠镇、周边企业联系协调及通过电商平台,加强蜂蜜销售。
目前张家乡土蜂保有量9500群,(人均7群,养蜂户351户覆盖面80%,产值约300万元,人均0.207万元)。积极在全乡推行继箱养殖方式,生产成熟蜜,提升蜂蜜品质和效益。
沿着一条水泥硬化的机耕农路,记者来到了太渠村山地立体农业产业园。栽植、刨盘、清园、施肥、修剪、涂白、防虫灭病、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冬季经济林综合管理工作正在繁忙地进行中。
张家乡地处秦岭南麓的山区,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花椒、核桃的历史经验,过去只是零散种植,没有进行综合科学管护。自“双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张家乡在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原则上,坚持地边、房边、路边、村边“四边”应栽尽栽,逐村推进、逐组实施、逐户动员、逐地头落实,实现了公路沿线、产业园、示范点周边等重点区域全覆盖、无空档。目前全乡栽植花椒30.44万株(人均210株,种植户412户覆盖面93.6%,挂果约6万余株产值450万元,人均0.311万元),栽植核桃18.14万株(人均124株,种植户417户覆盖面94.8%,产值362.8万元,人均0.25万元)。
张家乡采取林药套种、粮药套种等方式,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今年新发展苍术125亩,累计种植苍术392亩;种植柴胡600余亩,累计种植1200余亩;新栽植猪苓110亩,累计种植210亩。种植中药材共计1802亩。(人均1.28亩,种植户293户覆盖面66.9%,今年收获726亩产值约145.2万元,人均0.1万元。)
在张家村食用菌种植产业园区, 87座食用菌大棚有序排列。这里是张家村集体与两当县鑫盛源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联营示范点,村集体将30余亩土地、30万元设备等资产入股鑫盛源合作社,合作社发挥技术成熟、市场稳定优势联营生产食用菌,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达到村集体与合作社共赢的目标。两当县鑫盛源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理事长伏玉成说:“今年,食用菌产业共投入资金120万元,生产食用菌33万袋。其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12万元占股10%,经营菌棒3.3万袋。目前,该园区提供长期脱贫户12人务工,每户分红1000元/年,劳务收入约24万元;季节性群众务工月1050个工,劳务收入约10.5万元。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
两当县县委书记郭省军说:“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两当县积极倡导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功能定位,建设产业基地,以当地特色山地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全县生态产业化发展。同时,两当以实现“全县农民人均核桃花椒挂果树各100株,核桃花椒挂果总株数达到1000万株”的“双百千万”为目标,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
自“双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两当县成立了“双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乡领导统筹协调、乡村干部推动实施、技术人员包户指导”责任制,形成了县级领导齐管,乡镇干部齐动、村组干部互帮的良好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两当县累计发展核桃花椒达36.7万亩、1030万株(其中:累计发展核桃25万亩、500万株,发展花椒11.7万亩、530万株),全县农民人均核桃达135株、人均花椒达到144株。中华蜂8.26万群、中药材8.33万亩,新发展食用菌1143万袋、生态放养鸡141万羽。
绿色生态是两当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品牌。在这里,既能聆听红色文化的回响,又能感受绿水青山的活力,一静一动间,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铺展开来……(金树军 张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