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简乡紧紧围绕全县“一廊一带一片一道”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全乡中心工作,形成具有我乡特点的“四个一”落实机制。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打造勐简乡黄衣阿佤文化品牌、大寨古树茶品牌、老厂黄佤小米辣品牌、迎门寨百香果品牌、勐简和班望冬早蔬菜品牌,推动资源集聚,辐射带动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黄衣阿佤文化品牌,激发民族团结“新动力”。勐简乡是世界黄衣阿佤之乡,境内居住着佤族、傣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1%。近年来,勐简乡积极探索实践“党建+民族文化”路径,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举措和载体,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根据黄佤人口分布和技艺特长等情况,设立大寨自然村黄佤“红生”原产地、仓库组黄佤织锦技艺传承点、帕亚组黄佤风情文化观光区。结合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特色,秉承“活态传承”理念,在大寨村帕亚组建成1间200平方米的黄衣阿佤民族文化传习馆,内设织布机、老物件、民族服饰、文化宣传展板等,外有文化广场、文化墙,一廊一角皆文化,一点一面联党建。通过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持续为“四个一”建设增添光彩。
打造大寨古树茶品牌,开创共管共赢“新格局”。大寨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古茶树周边村庄规划试点、古茶园入选临沧市第一批古茶树资源认定名录,拥有古茶园2600亩。为守护好“大寨茶”这张名片,做大做精“大寨茶品牌”。勐简乡依托“党支部+合作社+茶企+农户”的形式,通过成立合作社2个、规范茶叶初制所8个、茶园管护标准写入村规民约三重手段,让更多的茶农一起来管理、保护大寨茶,切实增强管理好“大寨茶”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大寨茶的“野性”。2024年第二季度,大寨茶叶产量为37.04吨,产值333.36万元,合作社、茶企、茶农都在茶叶品质提升中获得了收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逐渐形成。
打造老厂黄佤小米辣品牌,开启红红火火“新产业”。小米辣呈青黄色,是“黄衣阿佤”群众每顿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故称其为“黄佤小米辣”。勐简乡在小米辣产业振兴上想方设法、积极谋划。依托于耿马自治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向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订单化发展,并于2021年9月通过SC认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建设黄佤小米辣扶贫加工车间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低收入群众作为主体,覆盖全乡5个行政村的1400余户群众,每年向农户收购原生态小米辣8.5吨,年加工、销售在3万瓶以上,销售额在48万元以上,每销售1瓶为农户带来3.5元的净收入。通过将“小米辣”做成“大产业”,带领群众开启“火辣”新生活!
打造迎门寨百香果品牌,探索特色产业“新路子”。2019年由耿马香橼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广西引进百香果试种成功,为迎门寨村点燃了致富的星星之火。勐简乡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精”的百香果园。通过“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盘活土地资源,统筹育苗、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推动全链条增值。2021年迎门寨村黄金百香果经上海专家评审通过,百香果进入上海“百县百品”采购名录,通过网络宣传,“钦蜜9号”百香果被送往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等多地,深受各界人士好评。目前,全村百香果种植面积达613亩,标准化百香果基地3个,实现产值700多万元,134户种植户实现人均增收6000多元,有效村民就业创收,小小百香果变身群众“致富果”。
打造勐简坝区蔬菜品牌,造就乡村振兴“新引擎”。勐简乡坝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冬天比较暖和,南汀河穿境而过,为勐简乡发展冬早蔬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持续做强做大冬早蔬菜产业,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勐简乡申请整合勐简、大寨、老厂、迎门寨4个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县农业农村局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补助资金,建成冻库项目,实现日储存蔬菜500吨,年交易9500吨,为冬早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耿马勐简新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作,实现了产销一体化,让农户可以就地解决蔬菜销售问题,同时每年为勐简乡创造8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蔬菜种植面积为1.5万亩,产量5.605万吨,产值2.673亿元,坝区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新引擎”。 (供稿 | 勐简乡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