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后箐乡菠萝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乡野稻田间,游人入画来。菠萝村党总支积极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发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多彩菠萝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实现“多彩菠萝”蝶变。
党建引领定位“红”,着力打造“田园菠萝”
菠萝村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绿能云县”的决策部署和乡党委、政府关于“田园后箐、绿美彝乡”的发展定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强基层党组织,锻造过硬党员队伍,让村党组织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绿美建设”为抓手,建设“绿美、宜居、特色”菠萝村,明晰工作责任,做到乡党委带动、村党组织联动、党员行动、党群互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号召力。通过党组织带领,党员参与,共召开绿美专题会议19次,参加会议培训234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973份,召开现场会议3次,由村两委、工作队带头组织绿美捐款2100元、捐赠绿植17盆,每名党员带头种植5盆绿植美化家园,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87盏,在菠萝自然村建设特色村组道路2公里,改建卫生户厕51户,有序推进110户农房功能提升项目。
环境整治底色“绿”,全面建设“生态菠萝”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菠萝村乘着五彩澜沧江建设的春风,以菠萝自然村为样板,积极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以绿美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出一个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和美村庄。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抓手,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包村领导、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三人小组”核心作用,组织发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集思广益绘制绿美方案,积极投工投劳,不断提升菠萝村绿美“颜值”。截至目前,菠萝村委会共种植三色长寿花56盆,天竺葵59盆,双色茉莉71盆,万寿菊68盆,君子兰84盆,草坪58平方米,建设县级绿美庭院3户,菠萝村委会被评为第一批绿美村委会。立足菠萝自然村特有的澜沧江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优势,按照推进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赏一湖风光(打造澜沧江百里长湖观光旅游),忆一田乡愁(建设“乡村之眼,田园菠萝”农旅融合景区),打好“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依靠着绿水青山,菠萝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过上了如花般灿烂的日子。
产业巩固致富“金”,助推建设“富民菠萝”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菠萝村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将产业振兴视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引擎,深挖本土产业潜力,依托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两寨四园一基地”的发展思路,以“乡村之眼,田园菠萝”为主题,着力打造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菠萝村坚持将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相互融合,创新“党建+产业+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户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乡村产业的就业促增收功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迈上20万元新台阶。同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发展冬季蔬菜134亩、种植稻谷165亩、咖啡2451亩、坚果1822亩、热带水果208亩、玉米3288亩、滇红花1168亩,特别是滇红花种植业的兴起带动了蜜蜂产业的发展,目前已达125桶,不仅增添了生态多样性,更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凝聚乡风文明“橙”,加快实现“幸福菠萝”
菠萝村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菠萝村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把健康养生、文化艺术、农耕体验、特色美食及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元素有机结合,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体现乡土风情,保护和弘扬传统彝族文化,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着力打造“村庄优美、乡风文明”的独特农村风貌。截至目前,菠萝村共绘制文化墙72平方米,制定村规民约12条,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绘制出了美丽乡村新风景,铸就了菠萝文化之“魂”,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数。
加快引进人才“青”,培育菠萝“凤凰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才“指挥棒”作用。菠萝村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和管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注重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巧妙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青年人才的回归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云县后箐彝族乡人民政府 赵丽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