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市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已申报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村1个、市级“一村一品”村40个,其中药材村10个、水果村15个、特色农业村16个,22个村获“省字”招牌。
10个药材村“发药财”。以“公司+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把支部建在药材基地上,服务药农助力增收增效。采取“组织联动、阵地联建、产业联合”的“三联”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在10个村种植万寿菊、红豆杉、三七、黄精、重楼、白芨、苦参、大黄等土特色药材,走出了一条种药材发药财新道路。同时,将药材种植区打造成实训基地、示范基地,促进政、产、学、研等方面资源和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局面。目前,已形成文山市大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有效带动村内土地流转3.7万亩、21.2万余人次务工,年产值达8816万元。
15个水果村“挣大钱”。建立“党建+合作社+协会”抱团发展模式,整合产业、市场、集体优势,通过区域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一体加工形成标准、保底收购推进效益最大化,打通“种植—加工—销售”水果产业链。结合文山市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孕育出他披梨、香脆李、半边红、荸荠等独有的特色水果共13个村和2个社区通过市农业农村局评审,认定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涉及水果、水果采摘两大品类。目前,水果种植面积达23.3万余亩,3.89万农户增收致富达300万元以上。
16个特色农业村“兴万家”。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创新模式,打造水稻、山药、辣椒、肉牛、油菜、薏仁、马铃薯、甘蔗、花椒、蔬菜16个特色农业村,持续创响“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更宜居村寨更美丽群众更富裕,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多措并举为群众搭建稳定的增收平台,保障群众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以上。目前,已成功注册“秉烈”、“长毛香”两个水稻文字商标,“红甸宏山药”商标已通过无硫产品认证。
22个“省字”招牌村“助振兴”。建立“党建+”模式,擦亮党建“特色招牌”,紧紧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党建品牌,22个村的桃子、樱桃、辣椒、肉牛、药材、百香果、花椒、蔬菜、李子、荸荠、山药、甜柿、柑橘13个品类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村参与创建,培育出一批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专业村,为乡村赋能加码助推乡村振兴。接下来,文山市将继续加强规划引导,着力提升、延伸农业产业。(云南文山市委组织部 韦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