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余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创新模式、放权松绑,为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技能素质。加强全市人才引育平台统筹布局,着力构建高质量、高层次、高效能平台体系。一方面,在域内,依托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建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1个;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建立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1处;面向域外,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建立“扶余市人才引培基地”;实施优秀人才“雁归来”工作,引进成熟型扶余市域外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23人。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和项目培养,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实施“蓝领培育计划”,培训新生劳动者、企业在岗职工、农村劳动力等人员12000余人;实施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和乡村致富带头人能力提升计划,分别推荐47名基层人才和340名乡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和专业化技能提升;启动“青蓝接力”工程,畅通年轻干部“绿色通道”,选拔培育年轻干部60人。
推进人才服务基层,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将识人用人立足于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做好服务载体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工作热情。积极组织各领域、各层次专家人才与基层对接,帮助基层群众和乡村产业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开展专家顾问团献智基层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组织专家顾问团对接40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落实帮扶措施215项,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980多个;实施科技人才助兴计划,精选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深入到种植养殖大户及乡村扶贫产业项目进行技术指导80余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活动,选派120名通化师范学院优秀学生代表到我市基层学校顶岗实习,有效解决了基层师资力量短缺难题,真正实现专家人才成长和乡村人才培育的双向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人才保障政策,着力推进域外人才交流。推荐吉林省首批乡村振兴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4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2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1户,同时,积极搭建域外人才沟通桥梁,畅通域外人才反哺家乡渠道,每年开展市级领导走访慰问扶余籍域外优秀人才活动,举行域外人才交流座谈会6次,充分调动广大域外人才投身扶余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完善扶余籍域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收集整理包含党政、专业技术等各类域外优秀人才365人;建立150人扶余市专家人才智库,充分发挥广大专家学者智力、学术、专业等优势,围绕扶余振兴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扶余市委组织部 梁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