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武宁法院船滩法庭接待了一位年愈80岁的张姓老人起诉离婚,经详细询问了解,原告张某(女)与被告吴某(男)均已超过80岁,近几年,两人常为家庭琐事争吵,偶尔伴有动手打人现象,张某无法忍受,故要求离婚。承办法官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果断做出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化解两位老人矛盾,同时,通过“三调联动”,邀请乡、村、组调解员到当事人家一起做工作,经过法庭与各级人民调解员的努力,最终促使双方重归于好,两位老人又回到了以前美好的时光。
船滩法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党建”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人民法庭“枫桥经验”,充分利用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三大优势”,运用“党建+法庭+辖区各乡(镇)政府、村、组、派出所、司法所”的“1+1+N”调解模式,有效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以来,船滩法庭立案87件,同比收案下降12.6%,诉前调解成功35件,逐步实现“诉前调解从百姓不了解到乐于接受、诉讼案件从上升到下降”的转变,诉源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一、整合资源,汇聚多元解纷合力。
以法庭为主导,以搭建多元调解平台作为工作载体,通过邀请人员入驻等方式,将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全部集约到调解平台,做到基层解纷力量全覆盖,以法庭庭长为“指挥官”,各村人民调解组织为“阵地”,诉调团队、人民调解员为“主力军”,建立“人民调解+特邀调解员调解+法官调解”的三轮调解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有效配合的工作格局。2022年以来,通过诉前调解解纷模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68起,取得了“案结事了”“诉减调升”的良好效果。
二、延伸服务,适应群众司法需求。
一是全面落实“一站式”诉讼服务措施,优质快捷审理辖区内各类民商事案件。强化便民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线下“一站通办”,在法庭诉讼服务中心当事人可以一站式集中办理除庭审之外的全部诉讼事务。推行网上“一网通办”,利用移动微法院等便民举措的应用,通过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等功能,努力实现让当事人立案“零跑腿”,去年至今,已累计网上立案32件;完善跨域“异地可办”,帮助当事人跨域立案13件。二是加强巡回法庭建设,在乡村党支部建立法官联络点3处,建立巡回审判点4处,公开法官联系方式,根据需求随时提供诉讼服务。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以方便广大农村人民参与司法活动为目标,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就近化解。通过巡回审判活动,实现集立案、调解、开庭和宣判功能为一体的流动法庭,将诉讼服务送达群众身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化解在群众的家门口和纠纷的第一现场,真正解决方便群众诉讼的问题。去年以来,共开展6次巡回审判,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通过以案说法,对当地群众都起到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三是加强智慧法庭建设,可线上开庭,线上调解,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多样、快速便捷的指尖诉讼和掌上开庭。目前,线上开庭占比10%以上,切实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三、聚焦“三进”,发挥解纷功能作用。
通过“三抓”扎实推进“三进”工作。一是抓队伍。船滩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指导意见》,主动融入当地党委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目前,已遴选了50余名司法联络员参与“三进”工作。二是抓载体。在推进“三进”工作中,船滩法庭结合平安法治建设工作安排,组织好“法庭开放日”“巡回法庭”“诉前调解”,到田间地头、村居院落开庭调解,让群众“零距离”接受法治宣教;创新宣传形式,结合群众身边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析理,不断提高群众司法获得感、满意度。三是抓品牌。船滩法庭立足辖区工作实际,积极打造“无讼村”司法品牌。以“三进”工作为抓手,以上汤乡店前村为试点,建立法官调解工作室等多元调解平台,通过探索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专业调解力量+社会调解力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将诉源治理及多元解纷机制引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实现“纠纷有人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成讼”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常态”。到目前,该村尚无诉讼案件。(文/盛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