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不以山海为远,不惧天高海阔,从阿尔及利亚到莱索托,从桑给巴尔到卢旺达,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3万余人次奔赴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挽救了无数宝贵生命,践行了“大医精诚”的伟大精神,传递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天下一家”的价值追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中国援外医疗队为标杆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医者仁心、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力践于行,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立足本职、再建新功。
“救死扶伤累计3亿人次”诠释“医学无国界”的医者仁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无论是帮助患者切除肌瘤保住子宫的“中国妈妈”徐长珍,还是累计诊治患者1.2万人次的李俊升,抑或是全力救治400余名海难患者的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队员们,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无数亟待拯救的家庭,是中国医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缩影。“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切体悟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救治初心,懂得“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牢记党的宗旨,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人民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将群众的“关键小事”视作自己的“心头大事”,秉承“天下之大,黎元为先”的初心,常念民之所忧,笃行民之所盼,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实际行动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书写“援外逆行者”的向险而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埃博拉病毒、黄热病、鼠疫,乃至新冠肺炎疫情,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国援外医疗队从不因死亡率高低而胆怯,也不因当地资源紧缺而退缩,他们总是义无返顾、从未缺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不畏艰难、向险而行。广大党员干部们身处基层一线,面对的虽然不是病痛折磨,但却同样面临着抗汛救灾、突发返贫、矛盾纠纷、技术封锁等难点堵点问题,就务必要学好中国援外医疗队勇于冲锋在救治一线的斗争精神,牢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涵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志气,保持奋发向上、披荆斩棘的奋发姿态,在基层的“大熔炉”里,借艰难险阻之“火”实现自我的“涅槃重生”,成为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基层“金凤凰”,展现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的奋斗姿态。
“从中国医生到中国医院”演绎“造血式援助”的大国担当。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援外医疗队依靠个人救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的同时,又以无私培训、引进设备技术、援建医疗设施等方式为受援国家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实现了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援助的转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展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价值观念。在当下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热潮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借鉴“造血式”援助的经验方法,不简单的依靠财政拨款帮扶手段,而是围绕本地资源,梳理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逐一分析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完善特色产业链条,当好人民群众的“领路人”,为乡村的发展“增色添彩”。(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南因镇人民政府 刘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