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和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商务英语国家级一流专业教学开放周活动顺利举行。此次开放周活动特别设计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展示与案例分享环节,着重挖掘语言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内涵,辅以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和师生协作的创新实践,结合学校第一、二课堂教学和科研育人优势,将高校语言文化课程打造为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兼具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学生实践为一体的系列课程思政案例。这一思政教学交流环节成为这次开放周活动的亮点,吸引了很多参会教师的关注。
在思政教学展示环节,四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思政教学理念与方法。谭琼琳教授主讲了《中西思想文化互鉴》课程,课程兼具哲学思辨与行走实践,论述了“行即道”的思政体验课程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索了生态上海探索、教学、科研、思政一体化的身心行走思政教学模式。她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中西思想文化互鉴能力的培养,作为国际交流的一项重要能力,能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谭教授分享了本科新生利用节假日“走进自然、荒野与文明之地,探秘上海都市的中西文化会通之路”的主题思政教学案例,以“莫比斯环”行走的思政体验延申课堂经典阅读教学内涵,引导学生在行走中思考当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谭教授向在座的同行发出了“行走的思政”教学倡议,希冀师生践行愉悦思辨式形而上思政本科教学与研究。
艾斌教授分享了他在《语言与社会》课程如何引导学生以学术研究为途径构建学生的家国情怀。他在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前沿期刊论文中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 “研究型”、“国际化”特点和上财外国语学院“English+商务”的培养模式,注重扩展语言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和研究能力、升华学生“语言匡时”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够读到语言扶贫、数字语言减贫、(对外)汉语赋能发展、语言创业、“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公司语言政策与实践、乡村语言景观、跨国职场超语实践等一系列语言学科前沿论文,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语言研究的国际前沿,更是一种让学生读懂中国、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人生引导。艾斌教授强调了他 “身教言传”的努力。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英语教师,他认为,高年级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建立对祖国和人民的强烈情感,要把“对外讲好中国事故,对内关注国情民生”这一家国情怀与责任传递给学生。
张洁博士分享了《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学术英语论坛:探索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联动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她强调了课程体系建设如何响应和对标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培养能参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探究公共外语课程思政融入的问题与挑战,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通用英语课程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嵌入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上海财经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学术英语论坛”的实践探索,鼓励学生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议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进行广泛文献查找与阅读、开展小规模调研、最终形成观点、提出体现中国立场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提升综合学术素养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元素。最后,张洁博士指出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联动,有利于将“输入型”课程思政转化为“产出型”课程思政,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
陈修文博士结合第三届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的获奖经历,做了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法语国家文化与商务国际》课程思政案例汇报,剖析了上课伊始教师遇到的课程思政进课堂的痛点问题,介绍了针对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估手段等环节开展的创新实践,即如何将“沉浸式体验”“双师同堂”“多模态超语”等教学方式有机融入教学。教学过程既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思辨能力,同时自然地融入了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而获得智、识、德三方面的发展。此外,陈老师还展示了一部分课堂实录,通过课堂思政案例分享,展示了富有特色与成效,寓教于学的教学风采。
高校外语学科如何因地制宜,以时代使命导向教育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浸润式融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不断增强外语学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勇担高等外语教育的时代重任,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当前的共研主题,也是每位一线教师的一道“必考题”。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尝试有组织开展课程创新改革。学院2020年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坚持思想引领、育人为本、教师为体、创新为魂理念, 从外语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建设、外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 致力于在“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树立标杆,贡献上财外国语学院建设方案。
据悉,此次开放周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三十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与了线上线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