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由富阳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联合主办的《壶源溪记忆》首发暨新书分享会在区图书馆举行。
壶源溪是富春江的重要支流,诸暨金沙岭以上称壶源江,金沙岭以下富阳境内称壶源溪,常安境内也称六石溪、锦明溪及湖洑水。
清光绪《浦江县志稿》载:“壶山,(浦江)县西四十五里,山形如壶,故名,壶溪之水出焉。”
壶源溪源于浦江壶山,贯穿浦江、桐庐、诸暨、富阳四县市,主流长102.8公里,流域面积760.9平方公里。其中,富阳境内39公里,流域面积293平方公里,流经湖源、常安、场口等乡镇,在青江口注入富春江。壶源溪、壶源溪绿道分别被评为2020年浙江“美丽河湖”、第四届“浙江最美绿道”。
富阳区图书馆原馆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鲍志华,老家在壶源溪畔的常安镇大田村。小时候,她经常到渡口去玩,在草滩上翻跟斗、打滚,溪水里捡螺蛳,捡几块扁平的石头在水面上“劈水碗”。
“我的童年记忆里,壶源溪是美好的。”鲍志华在《壶源溪记忆》首发式上说,对壶源溪文化产生兴趣,源于对溪上撑筏人的一次采访,坚韧、勇敢、智慧合一的撑筏人,为了生计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逐浪溪流,不禁让他感慨且生敬畏。尔后就去查阅相关史料,在史书中竟然发现对它曾经的渡口、堰坝等均有记载,致使她这个对壶源溪可说了解也可以说不了解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鲍志华清楚地记得,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她开始了对壶源溪的走读,“从源头跑到水尾,一个想法油然而生,给它写个传记。读懂富阳,不妨从读懂壶源溪开始!”从最早落笔的《家乡的壶源溪》到后来想探究它的全部,前后历时十年有余。经过梳理,《壶源溪记忆》以探古、行走、寻访、倾听、拾遗五个部分呈现。
壶源溪流经四个县市,鲍志华的寻访也到过浦江、桐庐、诸暨,资料的查阅也都有所涉,但是书写重点则为富阳境内,其余只记录了浦江、桐庐交界的荡江渡和诸暨境内的鹰嘴渡两个较大的渡口故事。
湖源山里流传着民谣:“壶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渡不脱裤,裤裆滤豆腐。”很多人喜欢这样问,“壶源十八渡”究竟是哪十八渡?
“在没有查阅到清光绪《富阳县志》上对壶源溪上古渡记载之前,我觉得很难回答。在旧志上查阅到古渡记载后,心里感觉很踏实。”鲍志华说,从场口龙潭渡一路进去,依次有义桥渡、青山渡、六宅磡渡、沧洲渡、蚌潭渡、横槎渡、程家埠渡、金刚渡、双坝渡、百津渡、金沙渡,再在采访撑筏人及民间采风时,获知实际存在过的渡口,除县志上记载的以外,还有董家渡、横槎村、狮子渡、沸腾渡、梅洲村北的中山渡、上臧村口的深度和墨脱埭、汤家村口的汤家渡等小渡口。
活动现场,鲍志华不仅收到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富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富阳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陈明为该书题写书名的原作,而且获赠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富阳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公望国画院院长蔡乐群特意书写的《壶源十八渡渡口名》书法作品。蔡乐群带来的从壶源溪畔的废弃老屋里捡的一截旧排竹,更是激发了大家对壶源溪上撑筏人命运的感慨。
因故未能来活动现场的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原教授、李鞉李宗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文和杭州柏益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益分别发来贺信。
李建文在信中写道:“在书中,我看到了水碓、竹排过渡等我小时候很常见、也很熟悉的场景,也看到景山阻击战、沧州歼灭战等既不熟悉、也不了解的历史事迹。该书内容丰富、详实,系统,是我们开展壶源溪流域乡土文化历史学习和研究很好的参考书籍,也是教育下一代、传承优秀文化的很好教材。”
潘国益在信中表示:“《壶源溪记忆》的出版,这不仅是鲍老师个人的大事,也是我们湖源人的好事、喜事,值得我们共同祝贺!我敬佩鲍老师在竭忠尽智的工作之余,依然能一直研究着家乡、宣传着家乡,依然不断有新的文学作品问世。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高贵品质。”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凌晓祥在分享环节发言时说,“十年磨一剑”写成此书,鲍志华是一名“不简单”的写作者。鲍志华的“不简单”,还在于她的目光始终聚焦家乡,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人物,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写作者的站位和视野,胸襟和气度,以及作为一名普通写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壶源溪的记忆》是她再一次向故乡的靠近,再一次对“母亲河”的深深打量与细细爱抚,“我相信,这本书日后必将成为研究富阳地理人文无法回避的一部重要著作。”
曾在湖源石龙村北坑坞的奶奶家生活二三年的富阳区原台办主任洪文明说,一看书名就勾起他对儿时的回忆。花十年时间,走百里溪山,采一手材料,由衷地佩服鲍老师的为文精神,他将以虔诚的阅读向家乡“母亲河”的记录者表达朴实的致敬。
富阳区政协原副主席、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汪金良表示,《壶源溪的记忆》丰富了红色史料,还原了真实历史细节,比如厘清了新四军路西县后方医院的确切旧址、抗战时期景山阻击战中日寇伤亡情况。
“俗话说得好:功到自然成。《壶源溪记忆》的出版,功在积累;《壶源溪记忆》的创作,功在毅力;《壶源溪记忆》的成功,功在专注。”富阳区社科联工作人员徐军认为,鲍志华老师以深情的笔触介绍壶源溪悠远的历史、丰厚的人文,记录壶源溪的沧桑变迁、传说故事,描绘溪流两岸的旖旎风光、淳朴民风,赞美生活在这条溪流两岸的居民勤劳智慧、坚韧乐观。《壶源溪记忆》是作者献给家乡、献给母亲河的一首深情恋歌。
富阳文化学者、二董研究会会长史庭荣认为,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查资料、订考证、实地考察、口头采访,并将史料、传说故事、遗迹、周边风貌、访谈等融合起来,加上适当的推测、联想,因此,文章就有了充实的内容,有了丰厚的内涵,有了生动的情节。通过探古、行走、寻访、倾听、拾遗几个板块的联系,树立起了整条壶源溪完整、立体、生动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湖源溪山、人文互为辉映的历史画卷。此书既是随笔散文,又是文史资料;既是普及读物,也可作为乡土文化的工具书。
“溪山深处历艰辛,化作鸿篇铸乡魂。浓情恰似湖源水,十八渡口见精神。”史庭荣即兴编了一首顺口溜,以此作为对《湖源溪记忆》一书出版的祝贺,也表达他对鲍志华笔耕不辍、不断捧出丰硕成果的钦佩之情。
区实验小学四(2)班谢佳辰同学聆听了鲍志华的深情讲述后,也现场作诗一首:“清流漫漫百余里,一溪横穿壶源去。浪起浪浮彩花开,凉清景意扑面来。两岸女童飞水漂,日下金浪翻来高。溪侧青岭陡折涛,绿水与那乡愁交。”
浙江图书馆原馆长、浙江文澜图书馆事业基金会理事长褚树青说,新书发布一般都是很程式化,想不到《壶源溪记忆》新书发布活动气氛非常融洽,作者与读者互动热烈,这或许代表了富阳的一种文风。鲍志华写的是壶源溪记忆,留下的是一段历史,留下的是一种文化,留下的是壶源溪流域曾经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仅是她的一个文学创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富阳留下一段真实的文字,无论是了解它还是研究它,价值就在这里。”
活动现场,富阳区文联主席蒋良良、区图书馆馆长何立代表主办方向相关部门、壶源溪流域乡镇、富春江书院以及采访对象、学生代表赠书。
区政协副主席孙柏平表示,近年来,富阳紧扣最美公路、最美绿道、最美溪流、最美绿廊、最美人文“六美”建设内容,全力推进壶源溪流域联动发展。他希望这本书能够进文化礼堂、进民宿、进中小学校,壶源溪流域乡镇要把它传播好、利用好,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中融入《壶源溪记忆》书中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