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清澈西流的黄河,静默矗立的临津古渡,纵横有序的板房,袅袅升起的炊烟……眼前这宁静安详的场景,在冬日暖阳下,诉说着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壮阔和繁华。
“我们担负的是大河家镇灾后重建阶段的值守任务,下辖大河村、新克民村、四堡子村,3个“抗震前线110”警务室,共计14个安置警务执勤点。”正在说话的是永靖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带队负责人汪生军,他边介绍边走进克新民村“抗震前线110”警务室,检查警务日志填写、治安巡逻防控登记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叮嘱民辅警务必要做好80岁以上独居老人、特殊家庭的摸排登记、走访关注。
连接甘青两省的大河家,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保安腰刀驰名中外,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民风淳朴,黄河上悬吊的大铁索,镌刻着解放军第62军强渡黄河时的恢弘气势。
每周五,是大河家镇“主麻日”,也是各村群众约定俗成的集市,几百米长的主街道两旁,有序布置着各类商位摊点,临近上午11点,欢笑声、音乐声、吆喝声、汽鸣声起此彼伏,人群络绎不绝、生意热火,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派热闹景象,久违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把车开到停车位,不要当道停放!”
“领好小孩,带好物品……”
喧嚣人流中,“抗震前线110”警务室民辅警穿梭其中,疏导车辆、维持秩序,向群众、商户、摊主发放冬季用电防火、交通安全、反诈要点提示宣传单。
2月20日晚19时左右,克新民村1号安置点群众打来求助电话,夫妻俩因做晚饭为提水发生争吵,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民警吴志会、孔德录、马小龙第一时间联系大河家派出所、村社干部告知警情,并迅速赶往现场,将两人隔开劝解,引导两人换位思考、包容谅解。
“一日夫妻百日恩,你俩先冷静一下,特殊时期,吵架解决不了问题……。”经20多分钟的耐心调解,夫妻俩羞涩地手挽手回家了。
“这样的家庭矛盾,我们随叫随到,随时随地提供帮助,解决诉求,联合多方力量就地化解,既调处了矛盾纠纷,降低了可防性案事件,也提升了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马小龙说道。
为更好服务灾区群众,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永靖县公安局“抗震前线110”警务室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前沿阵地的职能定位,联合属地派出所片警+镇村干部+网格员,深化多方调处机制,建立完善“守点、巡线、控面”巡逻防控,常态化开展“进村居、进板房、进帐篷、进工地”四进活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灾区安置点每个角落,把遇到的小矛盾就地调处、小难题迅速解决,确保“小事不出安置点,大事不出村委会”。
警务室民辅警+属地派出所片警+镇村干部+网格员“四位一体”的网格调解机制是“抗震前线110”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以“千警进万家”和“平安安置点”创建活动为抓手,做实做细治安防范、秩序维护、报警求助、矛盾化解、违法打击、社情调查、安全宣传和应急处突等工作,防止小纠纷变成大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
“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每天入户走访摸排,与群众聊聊家常,排除隐患,调解纠纷,让灾区群众过好春节。”吴志会深有感触地说道。
据了解,龙年春节,“抗震前线110”民辅警克服驻守时间长、工作涉及广、任务艰巨繁重的局面,严格遵守当地民俗习惯,接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力度,注重做好安置点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惧严寒,值守前沿,进一步筑牢防线、压实责任、细化举措,守护千家万户的春节团圆,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甘肃省公安厅政治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