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后的东莞诗歌,与之前十年勃发的民间刊物、民间散射式交流活动不同的是,东莞诗歌的创作交流和发展主要来自政府扶持和推动。其时,东莞从2001年启动的“文化新城”建设已阶段性告峻,转而进入了2010年启动的“文化名城”建设阶段。各种文化文艺扶持政策纷纷出台:2012年出台《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创作生产扶持、对文化精品进行奖励,一大批诗集得以资助出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得到奖励;2014年出台《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暂行办法》,全市有沙田、东坑、寮步、凤岗等近多个诗歌创作基地成立并得到扶持 。另外,2015年出台《东莞市文化名家特殊津贴奖励方案》,2020年实施《东莞文化名家工作室政策》,2021年出台《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2022年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本地最具权威的文学艺术大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等上述四项政策的落地。以及东莞市文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推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签约、扶持项目签约以及文艺名家工作室制度,对东莞诗歌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挖掘出新的诗歌面孔或吸引着新的诗人到来,促使东莞诗歌的河流持续奔流,滔滔向前 。
2010年以来,张绍民、丁燕、管党生、蓝紫、陈亚伟、莫寒、黄靠、莫小闲、许泽平、傻正、阿鲁、许晓雯、郭铃芙、杨长发、钟海潮……一批新面孔加入到东莞诗人的队列 ,而张绍民、丁燕、管党生、阿鲁、黄靠等其时在国内诗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张绍民来莞前,已于1997年参加《诗刊》青春诗会。曾获《人民文学》《诗刊》等杂志文学奖;管党生作为先锋诗歌诗人,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丁燕来莞前曾写过并发表一百多首葡萄诗歌, 被称为“葡萄诗人”。
2010年至2023年, 除了一大批东莞诗人受到各类资助扶持而出版的诗集,各种刊物发表的诗歌作品受到奖励外,一些东莞诗人频频在在国内、省内获奖并入选《诗刊》《诗选刊》《中西诗歌》《作品》各种刊物的诗歌大展,进入到了中国诗歌写作群体的前沿队列。其中蓝紫、黎启天分别参加了有“诗坛黄埔军校”之誉的《诗刊》社青春诗会。其后,蓝紫、黎启天还受邀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第31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诗歌)班,这是鲁迅文学院首次组织专门针对诗歌的作家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李敬泽、白庚胜,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吴义勤等出席开学典礼。莫小闲2015年获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年度新锐奖,方舟2017获得第十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
东莞诗歌的河面越流越宽,政府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也越来越重视。及至2013年9月25日,东莞市文联还成立了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以专业的社团组织联络、团结东莞诗人,组织开展诗歌创作和对外交流活动。这是东莞首个政府主导现代诗歌机构。接着,2014年8月2日,由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创办了诗歌刊物《南方诗歌》,使得大批东莞沉潜的诗人有了展示的平台。东莞市文联针对诗歌创作“一会一刊”的设立,开展了大量的名家指导、作品改稿、交流采风等活动,对东莞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起猛力助推。在柳冬妩任会长,皮佳佳任常务副会长,蓝紫任副会长、秘书长期间,先后举办了“南方的诗歌纬度”文学沙龙,“漂泊与回归——洛夫诗歌朗诵会”等一批有影响的诗歌活动。由学会编辑出版的《南方诗歌》也推出了一批本土诗人。
2016年至2019年,由诗人黎启天担任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会长期间,先后举行了“诗行莞邑”创作采风,“为你品诗”诗歌沙龙,“旗峰观星-东莞诗人”风采系列展示,旗峰论诗-诗歌讲座等系列性的诗歌活动。其中,“诗行莞邑”创作采风系列活动走进了东莞地铁及南城、麻涌、清溪、寮步等镇街;“旗峰观星-东莞诗人”风采展示,在微信公众号分30多期,每期推出了一位会员诗人,一些隐藏在民间的新、老诗人在展示中登场亮相;旗峰论诗-诗歌讲座先后邀请了诗探索主编林莽,《诗刊》主编商震,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霍俊明,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庆祥作诗歌讲座;举办人全国大刊名编诗歌点评交流会,邀请了《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星星》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姜念光,《诗刊》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中国诗歌网副总编蓝野,《十月》杂志编辑谷禾等对东莞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指导及改稿点评,一批东莞诗人的作品因此在相应刊物发表。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并在寮步、桥头、石碣等镇设立了分会或创作基地,诗歌的须茎根植镇街。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还加强与外地诗歌团体的互动交流,向外推介东莞诗歌。其中2017年与粤港澳九市二区以及广东省内外各诗歌协会、学会、诗社等十五个团体一同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大湾区诗汇”,这些诗歌团体包括:澳门笔会、香港诗歌协会及珠海 、中山 、肇庆 、惠州 等地诗歌学会。
一波涌万波动。缘于东莞热烈的诗歌气场,诗歌盛事依然接连不断,2017年6月,年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广东女诗人高研班在东莞开班。全省70多名女诗人在东莞集结培训,著名诗人于坚、王小妮、田原,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杨庆祥、王东东、王士强、颜练军前来授课。
12月,一场特别的诗歌朗诵会——“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系列朗诵会首场在东莞华坚鞋业集团举行。这场朗诵会由广东省作协主办,诗歌作者及现场观众来自深圳、广州、东莞的生产流水线工人。会场里,观众席上800工人都标出名字,以诗歌的形式向劳动者及“中国制造”的制造者致敬。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评论家张清华、何言宏、燎原、周瓒、张德明、向卫国、王士强、茱萸......,意大利女汉学家朱西等参加朗诵会。
连续多年以来,由《诗刊》社等主办的观音山杯首届“美丽广东”诗歌大赛,以及由市群艺馆等主办的东莞诗歌大赛,东莞森林诗歌节,东莞新年诗会 ,东莞小诗人沙龙等系列群众性诗歌活动浪接浪涌。颇有意思的是,2013年,定居深圳的诗人农夫在东莞黄江设立开眼艺术馆、秀芳堂“扶正诗社”,并举办了首届扶正诗歌奖及诗歌研讨会。深圳、广州诗人来东莞设诗社,办诗歌奖,获奖诗人是定居广州的诗人东荡子,东莞诗人则受邀参与诗歌研讨交流。彼此没有主客之别,诗人是一家,一时成为美谈。还有2012年至2019年,东莞诗人湘莲子全国《新世纪诗典》诗人群体举行了多场“虎门诗会”,其中有一场在虎门康复医院的树林内举行篝火诗诵,连医院内康复病人也围拢过来听诗,全国著名诗人与病患者一起朗通诗歌,一时传为雅事。
以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为前站,东莞市文联主办的《东莞文艺》、《南飞燕》杂志合力推进,除了开辟诗歌专栏发表东莞诗人作品外,每年分别至少一次组织名刊名编或国内一流的作家、诗人前来举行文学讲座、改稿会、交流会。据粗略统计,2010年以来,东莞市文联带领着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东莞文艺》编辑部、《南飞燕》编辑部、各镇街文联,联动举办各类文学活动达三百个以上,活动邀请的文学名家囊括了国内大部份一流作家、诗人、评论家,核心期刊主编、编辑。各种前沿的创作信息、思维、观念......因此能够直接、深透、广泛地传达给东莞诗人、作家。有效地推动东莞诗歌新人的发现和整体水平的提升。2010年后,在继20世纪初民刊兴盛的余波,东莞在诗歌刊物《领悟》《荷风》《今日诗界》也相继创办,东莞的诗歌河流跳跃着激情的浪花。
加之重点创作扶持、个人作品资助出版、文化精品奖励等政策支持,东莞诗人2010年2023年间出版的诗集,及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作品迭出不断,繁如潮花。如冯楚、湘莲子、方舟、柳冬妩、庞清明、黎启天、彭争武、百定安、候平章、陈亚伟、赵原、倩理、刘大程、池沫树、李凌、曾海津、林汉筠、陶天财、黄吉文、尹宏灯、蒋能、杨华之、蒋楠、 祝成明、易翔、孙海涛、吴开展、蓝紫、莫寒、许泽平、朝歌、许晓雯、莫小闲、卢君、钟海潮、曾海津、依依、孔鑫雨、 韩芳、钟明、李志鹏、韩芳.....数十人均有新的诗集出版(以上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或有疏漏),因数量众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的东莞诗歌融汇着各种创作向度,呈现着多丰富多无的格局。如诗人冯楚潜行于民间,固执于心灵史诗的探索,长期行走在中国各大艺术圈子,出版了以一万五千行约十万字的长诗《一个人的祖国》,约三万字的爱情长诗《重返伊甸园》,意象庞杂繁复,堪为东莞诗歌河流的一条别样支流;诗人湘莲子由古诗词转向现代诗,再转向先锋诗实验创作,2011年开始创作的组诗《病房记事》达1013 首,有近百首诗歌被翻译成英德、俄、韩、日等语种,并主编《中国先锋诗歌》广东卷;管党生作为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之一,长期独立特行,他的出现,丰富着东莞诗歌的维度;黎启天、彭争武对地域性书写诗性表达展开了系列化实践,黎启天将零丁洋确立为自己的写作场域,相继出版《伶汀洋叹歌》《零丁洋再叹》,彭争武进行东莞本土性长诗创作,先后出版了长诗集《东莞诗》与《虎门书》;还有李凌的百首莲花诗创作,蒋楠的中药为题的咏物诗尝试.....东莞诗人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审美取向,进行着相对独立的诗歌探索和实践,他们互不干扰,也不刻意趋同,各种创作形态并行同存,形成了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格局。
浓烈的诗歌氛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使得2018年以来,又带动了一批潜在作者加入诗歌创作的行列,或在诗歌创作上斩露头角。许晓雯、莫寒、依依、孔鑫雨等年轻诗人,徐汉洲、唐春元、赵华奎、青铜等新面孔相继发力,毕中林、沈汉炎等媒体记者也加入到了诗歌的创作轨道,热情有加,成为新生力量。唐春元自费主编的《今日诗界》、桥头作家分会主办的《荷风》、大岭山作家分会主办的《领悟》等刊物,也接续着早期东莞诗歌刊物的精神,为东莞诗歌的繁荣搭台助唱。
尤其可贵的是,吴才华、梁德堂 等一批80年代的老诗人纷纷重拾诗笔回归创作,如中山大学毕业的吴才华, 80年代已作为广东“小城诗派”代表入选徐敬亚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诗歌大展,入选《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朦胧诗300首》等重要诗歌选本,90年代中来到东莞后一度搁笔,近年来作品纷纷在《诗刊》《诗潮》等刊刊物发表;梁德堂80年代作为湛江市报刊副刊编辑,积极参与创办湛江“红土诗社”,出版有诗合集《红蓝处女地》。90年代初来到东莞从事新闻工作,近年来回归诗歌创作并出版了诗集《踏歌而来》等。多年来,他们一直默默注视着东莞的诗歌创作,现在诗人再度回归,笔力不减,成绩斐然,为东莞诗歌添上了重彩的一笔。只要你有激情有梦想有才华,用心去书写就能落地开花。海纳百川的精神在东莞诗歌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东莞繁荣的诗歌创作局面前,诗歌评论投映出相应的身影,东莞诗人也出版过一些诗歌评论专集,如:柳冬妩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2006) 《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2012) ;冯楚诗人艺术生态批评文集《自由的奴隶》(上下卷,2009);蒋楠的《诗与思的自留地》(2011);许泽平的 《80后诗歌研究》(2016);蓝紫的《疼痛诗学》(2016);池沫树的 《当代女性诗歌散论---词语的色彩》(2017); 曾海津的《重回诗歌本身:中国当代诗人论》(2018);袁仕咏的 《诗人和他的城堡》(2019)……而评论家胡磊、袁敦卫也对东莞诗歌作出过相应的诗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评论家系统地梳理评述东莞的诗歌创作,还没客观、完整地呈现东莞诗歌创作全貌。外界对东莞诗歌认识尚不足,以偏概全地评述东莞诗歌,或给予东莞诗歌创作贴上某种狭隘标签符号等情况常而有之,这对东莞诗歌或多或少是一种遗憾。
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艺术中的艺术。对这一古老璀璨的文学门类,至今,东莞市文联仍不遗余力,持续推动。2022年启动的“诗意东莞”诗歌朗诵系列音乐会,至到2023年5月,不到半年时间,密集走进了石龙、大岭山、横沥、东城、沙田等6个镇街,开展了“穿越历史的回响—石龙镇诗歌朗诵音乐会”;“棠颂中秋”— 美术馆之夜诗歌音乐朗诵会;“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红色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美在耕耘”— 横沥镇诗歌音乐朗诵会;“奋进·向未来”— 东莞市2023年新年诗歌音乐朗诵会;“水韵沙田”—沙田镇新年诗歌音乐朗诵会。除音乐会外,2022年9月,东莞市文联与《诗刊》社联合主办,在清溪镇举行“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 创作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及省、市的30多位名作家、诗人,与东莞诗人交流“诗意东莞”的丰富内涵和美学取向,探讨如何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东莞城市的风格和文化魅力。活动交流的“新工业诗歌”话题,给东莞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动力和方向。
东莞这片适合诗歌生长的土壤,呈现出了一片多元并存的繁荣景象,作为一个群体庞大,写作多元,创作水平整体较高的区域,在全国诗歌版图中突显,受到了国内诗界的日益关注。
(本文节选自《岁月留痕——我与东莞文联的故事》,系原文的摘选)
(作者简介:黎启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原东莞青年诗歌学会会长。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31届青年作家班学习;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的第31届 “青春诗会”。作品先后在《新华文摘》《诗刊》《人民文学》 等刊物发表。 出版有诗集《你刮了胡子就跟我一样年轻》《伶仃洋叹歌》《零丁洋再叹》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