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级重点团队漠禾实践团队携手甘肃省民勤县共青团委、甘肃大漠沙园造林治沙有限公司、甘肃大漠沙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公益防沙治沙活动,深入了解民勤县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的难题、成效以及参与主体,从而更好地推进祖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沧桑巨变,深刻警示
远古时期,民勤先后是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肥美牧场猎苑。汉朝前期的经略河西,明朝的大规模移民,清朝的柳林湖大开发,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使农业用水大量增加,水干风起,流沙肆虐,产生了 “人满地减、难以为继”之忧。正是因为人、水、地、沙的关系难以调和,使民勤犹如茫茫沙海中的一叶扁舟,在历史的大潮中,经受着沉浮荣枯的辛酸痛楚,给民勤留下了难以释怀的记忆。“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沙尘暴像棉被一样,由远及近,从头顶压过来,家里的桌子上常常是一层沙土。”仲麟说。
图为沙漠中肆虐的沙尘。通讯员 刘林宏 供图
兴水治沙,并肩奋斗
民勤的历史,是一部兴水治沙的历史。1958年,民勤县修建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和纵贯民勤南北的灌溉渠道跃进渠。1995年,建设贯穿腾格里沙漢的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2007年12月,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
党恩国泽,情满绿洲,鼓舞着全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前赴后继治风沙,使民勤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仲麟表示在他很小时候,父母就会在他耳边说要好好学习,以后争取走出这片沙窝窝,在父母的影响下,年幼的他想长大后要离开民勤,去大城市工作,去山清水秀的南方生活。这个想法到高中开始改变。“如果在自己的家乡都留不住,那你去别的地方还能待得下去吗?”仲麟说道。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回来建设家乡。
于是,这位95后的返乡大学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他的公益治沙路。
图为仲麟在沙漠中为梭梭树浇水。通讯员 刘林宏 供图
绿进沙退,书写华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功从来没有捷径,种梭梭树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仲麟说:“在家乡建设的这些年,我们所做的事情让更多的朋友看到了。今年也相当于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种地吧》的十个兄弟来到了我的家乡,和我们在沙漠一起种下了18万棵梭梭树。通过兄弟们的大力宣传,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志愿者朋友参与进来。我觉得治沙是一辈子的事情,想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让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他很期待种下的梭梭树长大的那天,成为民勤绿洲的一部分。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几代人接续努力下,形成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为祖国西北部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益经验。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草原植被盖度达到18.65%……一串串数据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民勤治沙人的心血,更印证着全县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如今,在这座以“人民勤劳”而得名的小县城,人们用“寸草遮丈风”的执着,一代又一代民勤人用双手和智慧在浩瀚沙漠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图为当地村民养护树苗后合照。通讯员 刘林宏 供图
在祖国西北部有一位名叫仲麟的公益治沙人,奉献青春、扎根沙漠、守望家乡。漠禾团队与西北的故事刚刚开始,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民勤、了解民勤、来到民勤。仲麟最后说道,“我们都争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每个朋友都要一起好好努力。“
图为漠禾团队负责人刘林宏与仲麟先生合照。通讯员 刘林宏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