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22日,四川农业大学乡村取经队前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宜宾基地,参与鲟鱼养殖工作。基地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占地60亩,是长江上游唯一的“部省共建”保护基地,以鲟鱼养殖为主,致力于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围绕鲟鱼,营造鱼类舒适家园
宜宾市长宁县平均气温高达35℃,团队在这个酷暑来到了鲟鱼繁育车间。他们的任务是为鲟鱼创造一个更为清洁、健康的生长环境。鲟鱼作为珍贵的水生生物,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号称是“水质风向标”,因此保持鱼池的清洁对于鲟鱼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基地负责人分配好任务后,团队迅速投入到了清洗鱼池的工作中。成员手持泡沫板,擦洗池底;或用网兜捞起沉积已久的杂质。经过几天的努力,团队共清扫近300m³的水池,800m²的车间地面。鱼池焕然一新,清澈见底,当最后一缕阳光照进鱼池,波光粼粼,鲟鱼在清理一新的养殖池中欢快地游弋。
图为成员清洗鱼池。李承融 供图
转鱼工作,确保鲟鱼健康成长
清洗完毕后,紧接着是紧张而有序的转鱼工作。为了减少鲟鱼之间的竞争压力,并确保每一条鲟鱼都能获得足够的空间和食物,团队成员迅速地将鲟鱼转移到新的鱼池。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极快的速度,小队成员带上手套,精准快速地捕捉每一条鲟鱼,力度适中地按住鲟鱼头部,以防止鲟鱼脱手,再放入新的池子。鲟鱼本能地摇摆着尾巴,掉入干净的池水中,激起阵阵水花。这些珍贵的鱼类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时不时地跃出水面,在阳光的照映下,泛出金色的光辉。
图为成员转鱼过程。李承融 供图
工作总结,降低鲟鱼死亡率
在结束转鱼工作后,团队开展了一次讨论会,讨论鲟鱼死因及如何降低鲟鱼死亡率。团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粗略统计鲟鱼死亡率,并结合实地观察记录和课本知识,发现死亡鲟鱼大多内脏出血或身体有红斑等,初步确定死亡原因为细菌性肠炎、肿嘴病或出血病。根据清理过程中所见所闻,成员们纷纷提出解决办法:保持水质清新,投喂高质量饲料;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在苗种培育期间定期消毒,投喂抗菌类药物预防,提高水温控制病情。
图为团队于养殖基地合影。李承融 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负责人针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参与工作表现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组织团队成员整理记录资料和照片。团队成员表示在这一次“返家乡”活动中,领悟到了担当青年实干家责任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将一直落实“实干”二字。(通讯员:李承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