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是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一步。一笔一画记录下来的笔记,既是知识的梳理、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是为梦想拼搏的证明。
记笔记从来不是学生的专利,对处处强调严慎细实的航天人来说,记工作笔记也是他们中很多人的“必修课”。那份不逊于学生的认真,那些更为细致的提示和标注,体现了他们的严谨、钻研、传承,饱含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敬畏以及带着“零缺陷”质量意识开展工作的态度。
一看就懂的笔记
“图文并茂”是陈文明笔记给人的第一感觉。陈文明是航天电科装调车间的一名高级技师,多年来负责着伺服电子产品装联工作,笔记里是他所画的各种扎线图。
产品的伺服机构好比汽车的“方向盘”,伺服产品里的一道道电线负责着向“方向盘”传递信号。线束千头万绪,要让它们服服帖帖、脉络分明地放在形状各异的狭小空间里,考验着扎线人员的布局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线束,陈文明很有耐心,尤其遇到难题时,他按照实际产品在笔记本上一道道画出各种扎线图,用不同的标识表示方向,旁边配以相应的文字记录操作过程。慢慢地,他摸索到了其中的门道,技能越来越娴熟,线束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左拐右转,最终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如今,陈文明的许多操作经验经过验证已经列入工艺操作规程,还变成了车间里通用的操作手册,这使得相关工作推进更方便,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大程度的得到保障。尽管如此,他依旧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领会设计意图,琢磨操作中的技巧、技术文件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把制作细节画下来。在启发自己的同时,不忘记与大家共同进步。
“数据库”式的笔记
一册册笔记本塞满了文件盒,从中拿出一本,只见里面写得满满当当:有的是日常协调会的内容,明确各种待办事项;有的是每天的日常工作,每项任务逐条列出,重要的还标有三角符号……这些笔记的主人公是项目中心计划调度员罗林。
从罗林干上计划调度工作开始,他一直坚持做工作记录。哪怕有了线上处理系统,产品计划等进入“线上办公”模式,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看到各项计划的节点。但罗林养成的记笔记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内容、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后列出当天的计划、计划推进的情况和难点等,都落在笔端。
罗林说,之所以坚持记笔记,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各项计划的的动态,及时推进工作。随着航天电科科研成产任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越发感受到作为计划调度的压力。
计划调度就好比“指挥官”,指挥高效,生产方能顺畅、有序。要想指挥好,就要对各项计划心中有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纸上的笔记使他的脑海同时有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成为一个行走的“电子档”。近年来,罗林将笔记做细,将工作做实,尽做大可能守住节点,为相关产品装配齐套交付提供了较大助力。
深入浅出的笔记
“培养方向:电装工艺”“大师工作室工作开展主要内容”“目前达到岗位的标准情况”……翻开邓利笔记本的其中一页,各项内容写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
邓利是航天电科电装车间的铅焊接工,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多年来,邓利经手组装的上万件无线电产品没有一块出现过瑕疵,创造了百分百合格的质量传奇。诸多荣誉、成果背后是邓利在航天电装技能领域的不断钻研,是她对自身技能的不断精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邓利在电装领域不断进取的同时,更愿意将自己多年来的“绝活儿”传承下去,大师工作室的成立让她带出更多优秀的徒弟。她的工作笔记里写满了对培养年轻人的思考、做法和规划,而笔记里的内容也走入了车间、走上了操作台、走进了徒弟们的心中。在她的带领和指导下,一批优秀的徒弟涌现,贾梅、刘晓倩等成为航天电科电装车间的骨干人才。这样的带徒笔记,堪称“教科书”式。
还有机加车间资料员潘胜梅的笔记、研究室头发花白的设计师李俊松的笔记、入职四个半月工作内容采访提纲列满一本新笔记本的宣传干事王倩的笔记......不同的封面、不同的字迹,不同的业务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和收获是有迹可循的。每一个航天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笔记,他们共同书写、记录着航天事业走过的每一步,助推的、保证的是每一次工作的顺利推进、产品的合格交付及试验的成功!(作者:王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