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玲珑湾花园,苏州人并不陌生。作为购房宜居的“热门小区”,它常年“长红”楼市榜。
但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57个社区治理的发展版图上,玲珑湾社区“并不打眼”。过去,在很多人眼中,玲珑湾社区仅是街道治理“大家庭”中的一员。
如今,今非昔比。这个占地面积38.4公顷的“超大”城市社区正以别样的党建引领方式“出圈”。
从打造楼幢老旧闲置空间,到居民自治文化“热”起来,从为美丽家园立下守护行动,到家园携手共治“动”起来……家门口系列实事工程的改变,让不少人感叹,玲珑湾变美了,宜居性变强了,居民变得更幸福了。
透过玲珑湾小区的渐进式蝶变,可以看到党建引领下的“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开辟一条党心与民心的拥抱之路;可以看到城市化治理进程中,如何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到社区的角角落落;也可以看到“老外新少”的社区融合之路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从PLUS到ULTRA
自治“蛋糕”由小变大 幸福在烟火气里升腾
玲珑湾社区的现状,体现在“社区大、人口多”的特点。
作为苏州的大型城市社区,内有11个组团;60幢楼、91个楼道;居住着近2万人;新苏州人的占比达到70%左右;辖区有 22个国家的外籍居民和11个少数民族居民,是名副其实的“超大”城市社区。
组团多,群态多样化,各种矛盾纠纷、治理隐患藏匿其中。如何做?
对于社区党委书记宋爱清来说,一个社区的发展,主要靠“关键几步”,而破题的思路就藏在顺应“民意”的背后,“自治”一词被频频提及。
玲珑湾小区一至三区有近二十岁的“高龄”,大部分楼幢外墙都已经斑驳脱落。在不敢想、不敢做的社区微更新中,16幢“第一个吃螃蟹”。行动支部书记徐容站了出来,在社区党委指导下,成立了楼栋微更新小组,与社区一起先行先试,开创第一先河,牵头让全楼51户居民共同出谋出资进行微更新。自主跑票、自筹资金、工程招标、工程监管、资金审计等一系列程序规范设计,历时一年,一个外墙剥落“老花脸”,进门大厅“颜值老旧”的楼幢,“面子”与“里子”焕然一新。
抬头看,外墙光洁如新。推门而入,入目的是巨幅的山水图、厅内导引和风格各异的功能分区。“每天从外面散步回来,入厅门,喝喝茶读读书。许多人把在这里休闲娱乐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徐容说。
“先行先试让居民们从楼幢自治中获益良多。楼容楼貌改变后,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大家经常相约展开楼内活动丰富楼幢地生活。”宋爱清说,搭乘16幢自治营造这艘顺风船,顺应自治微更新需求趋势,社区也鼓励“闲置资产”全面“妆造”往前冲。
如果说一幢楼的微更新是居民自治的“plus”;那么,“留白”的架空层则是自治微更新的“PRO”版。
走进15幢架空层,或许会让你对 “闲置”资源的唤醒有全新的感知。这处具有松弛感的“全龄友好共享空间”场景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全龄友好,以及数字化赋能的幸福生活图景,颠覆你对“架空层”的一贯认知。这份“惊喜”的背后,离不开精算师的加持,“硬装”资金仅用10天筹集;离不开工程背景的设计师,按图索骥37天完成“有机更新”;离不开党员捐赠的“软装配件”32盆各类绿植,乒乓桌、儿童游乐设施等73件物资,更离不开邻里党建共同体单位提供的移动显示屏、桌椅、童趣沙发4件组等室内物资……仅用5天,一个集邻里会客、乐龄健身、童趣空间、邻里茶室为一体的幸福单元就诞生了。不再“空”的架空层,留白的空间尺度展现了所有参与人的设计智慧,真正实现自治“源自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而这也是社区发展中得“民心”的关键一步。
不设限,让架空层给生活以无限想象:靠着沙发叙旧;听一场邻里学院读书会;看一场电影;读一本好书;探讨一场邻里议题;享受一刻钟的休闲歇息,不必担心孩子离开视线;医学科普、文教娱,“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红管便民服务、市集功能也入驻期间,一个老有所养、中有所怡、幼有所乐的全龄生活空间让居民赞叹不已。
更新后的“架空层”推出了“湾里脱口秀”“红管公益日”等活动43场,服务居民1500人次;完成协商议事215次,解决居民诉求327件。“从无人问津到人声鼎沸,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落地,让每个人都愿意走进来、留下来,继而产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美好融合。朋友圈的场景在这里具象化。无论I人还是E人,都能在这里解锁生活、社交的更多可能性。”宋爱清说道。
玲珑湾小区当前最具有辨识度的社区IP,无疑是“自治”。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勇闯“无人区”,最终完成楼幢、架空层的全面微更新升级。这是基层治理冲破传统治理模式的嬗变,也是一场全民聚智的涅槃。集聚智慧让小区华丽变身,从来没有终点站,也没有路径可依赖。眼下,一场关于自治微更新裂变的“ULTRA”正在上演。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一幢楼能有多少空间家底?37幢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从外墙、大厅、架空层,到地库走道、电梯厅、电梯,在37幢的微更新方案上,涵盖了改善并提升室外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的方方面面。
有自治团队掌舵,有社区支持,“科技奢宅”与“五星级酒店”在此地碰撞出“共融”之路。“科技与狠活”使陈旧地库秒变新装,品质、颜值、科技感十足的磁悬浮的自动识别门营造出入口仪式感;感应位置的灯带照亮每一步回家的路……一点一滴,空间家底“超级变变变”工程预计11月全部完工。
成功“样板”后“依样画葫芦”,使玲珑湾社区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目前,19幢、51幢也加入了更新队列,实施微更新工程,将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系列微更新的探索成功不仅激活了社区“能人异士”活力、持续放大“高手在民间”的张力,更是社区用好身边人的解题思路,形成了“超大”城市社区里党群同行携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益、共赢的鲜活实践。
从ONE到N
志愿人数由少变多 幸福在行动中升温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种一棵树的时间,首先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一个社区的“自治力”,不仅体现在小区的有机更新当中,还体现志愿服务当中。
“飞线充电不仅容易引发火灾,电线浸泡在水里,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国庆假期还未远去,但秋雨迫不及待提前“上班”了。只要有时间,王勤儒就会戴着红袖套穿梭在小区的各个楼道,检查小区有关安全情况。
王勤儒退休前是一名武警,现在是一名楼组长,更是社区服务居民的“末”端网格员,业余时间,他都会戴着红袖套,围着小区转,走上邻里谈,提供政策分享和邻里生活帮助。
提前“上岗”的秋雨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不便,于是,王勤儒又在自己的任务清单上添加一项——当85岁汪爷爷的“摆渡人”,为他代买药品和生活必需品,并及时送到老人手中。
志愿服务,是玲珑湾社区一张“闪亮名片”。而这样的温馨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随处可见的“一抹红”,正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此为契机,社区党委以党员为先锋力量,将根系工程不断扩大,挖掘居民中的专业力量,组建专业团队,吸新增容更新‘志愿者联盟’品牌,推动与邻有善、与邻有爱、与邻有伴、与邻有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宋爱清说。
作为“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领头羊”、创新者,玲珑湾社区持续推动家门口的精神文明建设由“风景”向风尚转化。
每天下午3点,“河长”朱福男和志愿者张则树两位加起来近100年党龄的老党员都会沿着金鸡湖河道管辖区域巡河两次,并记录水质、河面保洁、河道保洁等情况。这一份坚持深深触动着社区,并刊发在“湾里小报”专题人物栏目中,让这份善行传播在邻里周边。
这社区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善”门。在玲珑湾社区,有一支“出镜率”极高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联盟”。“从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帮忙,现在好了,有事我们就找‘志愿者联盟’,不仅管得宽,还能管到底。”方阿姨开心地说道。
方阿姨口中的“志愿者联盟”,是一支活跃在小区的志愿者队伍。而这支队伍的缘起则来源于“一把菜刀”。一天,热心人许亚兰收到了邻居的“投诉”。家里的菜刀钝了,找不到地方磨刀。凭着走家串户的“好本领”,许亚兰很快帮助邻居解决了这件事。事虽小,却也使许亚兰意识到城市小区的烟火气中,缺少小摊小贩缝缝补补的“温情”。许亚兰与社区合计,何不将小区的 “能工巧匠”组建起来为“组团”居民服务?在她的运筹中,“志愿者联盟”应运而生。“有缝纫师、磨刀匠、理发师、医生、退休军人、在职老师、律师”……说起108个团队成员,许亚兰如数家珍。这支背景各异、但拥有各自的专业能力和人生经验的团队,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13年如一日,每月8日风雨无阻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共同肩负起社区治理的重要角色,成为链接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这些‘文明新风’的打造,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文化,更如同春雨滋润万物一般,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文明的践行与传播中,提升城市的文明气质。”宋爱清说,玲珑湾社区将持续深入推进“志愿者联盟”品牌建设,通过“招募-培育-宣传-关爱”一体化机制,让好人好事家喻户晓,让文明道德新风吹遍小区的角角落落。其中,连续13年开展“好邻里”宣传选树活动,让身边好人脱颖而出,“好邻里”热心现象遍地开花,好公益便民服务不断涌现……
文明花开,群星璀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次善举到一场场文明实践,这里正勾勒出一幅幅美好而动人的生活图景。今年8月起,玲珑湾社区党委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构建自筹发行多方参与的“湾里小报”宣教体系,通过一期4版小小的方寸之间,推出“最美”网格员、“最好”楼幢长,“最靓”志愿者团队,以及系列精神文明新风,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域、温暖人心的志愿文明之网——这张网不仅涵盖文明行为的倡导、文明风尚的培育,还深入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让身边的“最美、最好、最靓”可看、可学,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从WALK到RUN
便捷工具从无到有 幸福在奔驰中一路向阳
一幅现代化幸福实景图会是什么样子?
在玲珑湾社区,它可以是党建朋友圈的一次结对“爱心”,是助力新时尚新习惯的“近程投喂”,是“智慧上路”的“扫地僧”……
一个个具象化的场景,勾勒出深化“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的温暖画卷,可视可感可触让群众对幸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玲珑湾社区,69岁的周士敏和普通的隔代抚养家庭一样,平日里既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又要烧饭,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但最近,她的接送路程缩短了——原来,社区解锁了一个“送娃新攻略”。
一早,周士敏带着孙子到楼底下坐上了“爱心专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幼儿园区门口。“走路半小时,现在5分钟,蛮快的”。周阿姨竖起了大拇指点赞。这是玲珑湾社区党委与党建单位共建的新故事,始于“共治力”的共识,却不止于共建。如何让在地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到创造社会价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让众多居民享受更幸福的生活?
依托“10分钟”暖心服务圈,一些看得见的“爱心福利”已悄然发生,一些创新尝试围绕小区生发,并慢慢为之辐射。
玲珑社区面积大,围着小区走一圈需要2小时,对于腿脚不便的居民来说,走路来回一趟够呛。在党建“拉手”活动中,共建东方拜尔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与苏州贰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共同认领了“居民微心愿”,捐赠两辆观光车,解决居民们的“11”路难题。
“有了这个‘爱心专车’,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就能搞定上学路,轻松很多。”居民周阿姨开心地说。
据悉,为打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玲珑湾社区搭建了“10分钟”暖心圈,针对老年居民人数较多、生活物资搬运不便、居民外出办事、临时取大件快递、看病就医等突发情况,为居民设立了流动的“爱心专车”,每天在小区展开巡回式爱心服务,为“超大”城市社区通行告别“人在囧途”的困境。
“一老一小”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大事。“超大”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落脚点应在于人民,作为近20000人口的小区,玲珑湾社区善做“工笔画”,不断扩大“爱心专车”的服务范围,每个中午为“一老”29户高龄老人开展了“暖心送餐”服务,每个清晨为“一小”布局各站点“暖心护学”服务。
“这辆垃圾车真是帮了我们大忙。”王全德边说边将垃圾投放到“流动垃圾车”内。将镜头对准玲珑湾,“91:7”反映了小区垃圾分类治理情况的“独家比例”。“91”是指社区总楼道数,“7”则是社区垃圾分类点,从这样一个差距大的“比例”中可以一窥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挑战。从“不走寻常路”的垃圾分类到启用垃圾不“流浪”的流动垃圾车,对玲珑湾社区而言,是一个不断优化垃圾分类投放,提升认知投放再强化的过程。
站在百姓视角,提升服务思维是玲珑湾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在玲珑湾小区,受小区空间限制,对于部分老人、残疾人等腿脚不便的群体来说,距离远、跑不动、雨天湿滑带来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投放垃圾的“大难题”。为彻底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米”,社区党委组织居民代表、物业经理、督导员等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最终确定方案,引入两辆“流动垃圾车”,组建了一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每天定时定点行驶在小区内,将居民分类好的垃圾,集中运输至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进行处置,让更多的居民共享“零跑路”的新日常。
从共享“零跑路”新日常到共筑“智慧治理”新方式,小区物业也以自己的方式与社区治理亲密协作,参与治理建设的演进和发展。
在玲珑湾社区,物业变身科技“赋能者”,用“聪明车”开上“智慧路”取代人工清扫,让“电动环保扫地车”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为小区道路“净面”,让小区环境卫生焕发新活力,给居民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节省了人力,是传统人工作业的‘平替’。”“清扫力度强,所及之处灰尘、纸屑、落叶都被一扫而光,一地的洁净给人舒适感。”“优点是‘静音’,有效减少了噪音污染,为居民营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物业工作人员说:“有了它,小区的‘颜值’瞬间亮了,真的特别干净,能清理90%的地面污垢,还能喷雾降尘、实现扫地拖地一条龙。”
随着玲珑湾社区“从‘爱心专车’到‘一老一小惠民服务车’,从‘定点投’到‘流动投’,从‘人力扫’到‘自动扫’”的“三车”治理模式在居民话题中不断出圈,“超大”城市社区立足小区实情、因地制宜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私区订制”治理新路子,用居民感知治理的温度,贴近建设发展的脉动,激活城市这一生命体中的社区“细胞”各个“治理器官”协同起来,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汇聚在一起,打造了玲珑湾社区党建引领幸福生活的底气。(周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