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少儿,在抗战中随母奔向延安找亲人,成为延安小八路的经历,体现真实历史、真实事件、真实事迹,这个延安小八路的精神。对当今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具有启迪作用,值得一读。
【真实人物】:郑云燕,男,(1937--1987),4岁时,跟随母亲千里徒步三个多月奔赴到延安,在延安宝塔小学读书,加入少先儿童团,成为延安小八路,他走了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投降后,他又跟随父母大部队行军奔赴东北战场,在马背摇篮和炮声隆隆中成长,他走过了解放战争时期,目睹大炮展示强攻的威力;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天安门阅兵选送过优质军马。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又向前线输送过军马,他度过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个“延安小八路”是个真实人物、真实历史、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故事。
(郑云燕母亲 百度:邵清廉)
【生于抗战】这个延安小八路原型叫郑云燕,母亲邵清廉、父亲郑新潮,他俩是辽宁沈阳新民县同乡,1936年共在奉天(沈阳)师范读书,他俩因不满学校“中文改学日语”掀起全校罢课。随后回姥家结婚,又赴北平(北京)读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炮轰北京城,邵清廉与丈夫郑新潮在永定门火车站别离,待孕的邵清廉回了姥家,郑新潮南下参军考入黄埔军校炮科尉官总队。1937年郑云燕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辽宁沈阳新民县。他自幼天资聪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父母变动影响】1938年,郑新潮引领黄埔军校激进抗战学员,强烈要求上战场杀敌,同时军校查抄共党分子,引起学校师生不满而罢课,引发“黄埔闹学潮”,蒋校长面见了两名学生代表之一的郑新潮,因郑强谏抗战未果,险遭暗杀,郑新潮于1938年底带着5名黄埔学员,在中共地下爱国组织的引荐下奔赴延安,首先受关中警备一旅XI政委接待,随后受到毛主席、朱德、贺龙等首长的接待与座谈。并让郑新潮从现在开始创建八路军炮兵和延安炮校。还通知邵清廉也来到延安与丈夫一起共同抗战。
(郑云燕父亲,百度:郑新潮)
【决心寻缘】1941年,郑云燕4岁时,母亲决定去延安找丈夫,并征求他同意、他也下决心随母亲一起奔赴延安去找爸爸,【思想准备】妈妈教他学会坚强与坚定地吃苦耐劳精神,告他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要”守口如瓶”,绝不能说漏“去延安”。路上遇到敌人宁可坐牢饿死、被打死也绝不屈服。让他坚定信念,磨练成为一名真正的“延安小八路”。只有用舍生忘死的精神才能实现梦想。
【行前准备】出发时,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把全家里所有省的钱一分不剩地都给了他俩。怕他俩挨饿受冻,舍不得花钱!
【奔赴延安】郑云燕随母亲徒步踏上奔赴延安的千里迢迢路,闯过了东北军封锁线、日军封锁线、晋军封锁线、国军封锁线、伪军封锁线、共军封锁线,全程三个月有余才徒步到达延安,最后还要通过共军安保部门的严格隔离审查后,才能进入延安领地。
【千里徒步】他俩从沈阳新民县姥家开始起步,跨过辽河,来到沈阳,进入河北山海关,走到北平(北京),稍作休息后,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听说游击队破坏了正太铁路,通往石门(石家庄)的铁路不通车了,停止售票。然后他俩起步奔向张家口,进入山西省大同,走过太原、临汾、汾阳,再向西走到黄河渡口风陵渡,发现日军严格把守着河岸,审查相当严格,“滴水不漏”,惊恐之下他俩又退回汾阳,继续北上迈过山西省的吕梁,再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省米脂县,在米脂中学修整后,南下到延川,再爬山越岭进入延安。
【路途遥远】一路上,他俩在严寒刺骨中顶风冒雪、风餐露宿,身上带来的“奉天钱票”在“晋、陕”等各地都不能用,全拒收。只能一路讨饭、一路艰难、一路凶险,望着总看不到尽头漫长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去延安”!。在大同城门关卡,日军鞭笞着妈妈,狼狗狂咬着挣扎的郑云燕,他俩守口如瓶,心中只有同一个信念“去延安”。
【遥望延安】远处遥望见到延安宝塔山顶。历时徒步三个月余终于见到革命圣地-延安。他俩喜出望外,振臂高呼,却被饿到最后一点微力时,浑身无力瘫倒掉入山下,昏倒过去。
【到达延安】父亲郑新潮创建八路军炮校,母亲邵清廉在延安抗大女子学校读书,郑云燕在延安宝塔小学读书,弟生在保育院。
【忘年之交】延安小八路郑云燕与窑洞邻居大歌曲作家张寒晖结成忘年之交,张寒晖曾是抗战著名作曲家《松花江上》作者,他患肺病后,工作之余教郑云燕乐理知识、歌曲创作,他病衰时希望郑云燕能作为他的传人,并在延安小八路中唱响革命歌曲,他们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谱写了延安小八路与抗战大歌曲家结成忘年之交的篇章。中国政协报与政协新闻网刊登题为:《”松花江上”和邻居张寒晖》。2012-09-13
【抗日儿童团】郑云燕先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当时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儿童团的任务是每天轮流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参加救护伤员等军事训练。1944年间,中国福利基金救济会,时称的“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代表团”到延安考察慰问,送来物资和图书、医药,在中央首长陪同下,视察了延安保育院和宝塔小学,当她们看到总咳嗽的郑云燕还带有哮喘,便给了药片。她们赞扬:郑云燕千里徒步到延安的儿童壮举,已成为延安小八路的模范榜样,不仅是中国少年儿童抗战学习的楷模,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华民族抗战儿童典范,“具举国之星,令众仰之辉”。称郑云燕的顽强磨炼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儿童的坚强,他的病患纯属是抗日战争摧残下遗留给儿童的病症,并给予他注册享有终生免费治疗的待遇。
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关爱青少年儿童
延安小八路站岗放哨
【奔赴战场】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郑云燕又随父母延安炮校的大部队行军千里奔赴东北战场,从延安东渡黄河、沿太行山脉、进入西柏坡、沿燕山山脉,进入承德,行军至冀热辽地区受阻遇到敌军(炮轰)后,在晋察冀部队掩护下退守察哈尔地区的宣化,创建宣化炮校,他们又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进入内蒙通辽,赤峰一带,遇到匪军(炮击)后,进入辽宁省沈阳,创建沈阳炮校,北上牡丹江,创建牡丹江(后朱瑞)炮校,一路行军,他和弟弟在马背上摇篮、在炮声隆隆成长。
在进入吉林省集安后,郑云燕在井边遇见几人打水,听他们说日语话,具有延安小八路素质的郑云燕警觉地尾随其后,发现楼里住满了日军,郑云燕向炮兵部队汇报后,最终包围和俘虏了这支日军残余部队。1946年,牡丹江畔日军投降后丢弃许多大炮,需要用马拉出来,1946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电令和东北民主联军命令让郑云燕父母两人去创建首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1947年2月,在零下40度的冰封雪地中,郑云燕和弟弟陪伴父母郑新潮与邵清廉,一家4口人到达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在一片废墟上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当时只领到9.9元的开办创建场费,炮兵朱瑞司令员说:这是多次集体研究才决定下来的,在战争期间这数算是够可以的了,他们从只有两匹马开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去创建全军首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为赢得战争胜利还要创建军马基地。后来发展创建到13个军马场(最后全国达到26个军马场),为辽沈战役提供三万六千匹军马,为抗美援朝提供两万五千匹军马。受到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首长的赞扬和表彰。
【小马倌】12岁的郑云燕在军马场勇于学习骑马,他能奋勇跳跃跨上高大的军马,奔驰在草场上,他勤学苦练,不怕摔得遍体鳞伤,还作出勇猛的赛马姿势,他不仅勤学训马养马、骑马等技能,还与苏联女兵探讨军马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1950年,郑云燕的父亲郑新潮调入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任局长,他配合父亲挑选军马为天安门阅兵式提供优质军马。当他在电影上看到这些军马通过天安门时,他喜出望外,振臂高呼,逢人便说。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郑云燕父亲郑新潮从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调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马政局”局长,简称:“中央军委马政局”,他看到父亲郑新潮投身组织调集全国两万五千匹军马,分批分期为抗美援朝27个志愿军10个炮兵师输送军马,自己也加入将军马送往朝鲜战场的队伍。
14岁的郑云燕听说鸭绿江大桥被炸断,敌机轰炸切断了志愿军供给线,他义愤填膺,志愿军前线缺乏物资和弹药,只有军马才能在朝鲜崎岖山川的夜间运送物资,在军马场人手不够时,郑云燕积极投入选马和调训军马的运输行列。日夜奔波,废寝忘食,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作出忘我的奉献,体现了延安小八路精神。
从1947年至1957年,郑云燕成长到20岁,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其间他随父母亲来到北京定居。
延安小八路郑云燕,伴随着八路军走过了抗日战争、伴随着东北民主联军走过了解放战争、伴随着志愿军走过了抗美援朝战争,他在中国三大战争的岁月里度过的儿童和青少年时代,他从小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捍卫祖国、立志创建新中国、他的成长事迹是中国抗战儿童中的典范、是解放战争中的中国少年的风范,也是抗美援朝的中国青年军马人的模范。
郑云燕是延安少年儿童的延安小八路,度过了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生活。北京解放后,因早年患肺病,长年在家自学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后因病辍学,并教书育人,在改革开放后,他教自己5个兄妹和几个邻居一起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大学老师。
【影视剧本】由延安儿女郑云燕弟弟郑辉延编写的《延安小八路》影视剧本已编辑完,进入筹备拍摄阶段,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宣传延安精神和安小八路精神,通过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后代,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从小树立雄心壮志,立志长大成为国家栋梁和远大目标。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之际,郑云燕和父母的墓碑安葬在神岩山抗战老兵园,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采访报导,随后河北等的各地电视台陆续报导。
(郑云燕墓碑前)
作者:延安小八路郑云燕的亲弟郑辉延,系党史、军史、档案、作家协会、延安儿女联谊会成员,依据父母亲身经历足迹史实,编辑《炮声隆隆》《战马啸啸》《强渡鸭绿江》《延安小八路》等影视剧本(均获国家版权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