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已有19个村搬迁上楼,融合成8个农村安置小区。近年来,面对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滨州高新区着力破解多村融合安置小区融而不合、合而不统等难题,以小营街道小营新村为试点,以产业催生融合发展“加速器”,有力促进党建、增收、民生等效能实现“1+1+1>3”。
(一)“体系化”推进,因地制宜闯新路。一是党建统领,先行先融。聚焦大集搬迁“搬到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建立“区党工委抓统筹、街道党工委抓推动、新村党总支抓推进、网格党支部抓落实”的分级责任体系,为思想行动有效融合夯实组织基础。二是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通过摸底调研、实地调查,为大集搬迁“问诊把脉”、明确方向,综合考虑传统风俗、群众意愿、土地性质、交通安全等因素,在大集原址东南一公里处建设新址。三是新村主导,融合推进。为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径,传承“小营大集”历史文化“本土气息”,在管委会和小营街道指导下,由小营新村具体运作,发挥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带领5个自然村网格党支部筹备建设资金、广泛宣传发动、消除群众顾虑、研究管理方案,确保市场有序运营。
(二)“企业化”运营,抱团发展明路径。一是社社合作,创建共富公司。由新村党总支牵头,5个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小营新村管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特别法人的身份开展小营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规划建议、财务管理、收益分红等事项,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村村合股,整合资金力量。大集筹设资金以1000元为一股,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资金合股联营的方式,参与大集建设和运营,累计入股1618.9股161.89万,按照出资比例共享收益、共抵风险。三是群众参股,共享集体红利。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基础上,鼓励村民参股经营,形成“1+1”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95名村集体经济自愿认筹的成员成为群众“股东”,共参股2110股211万元。
(三)“长效化”联结,强村富民共受益。一是激发干部动力。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收益按入股份额比例进行分红,激发村干部参与管理服务的热情。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绩效管理重要事项,对弄虚作假、管理懈怠的及时通报并作出相应处罚,切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二是拓宽致富渠道。新村党总支牵头,组织各自然村整合闲散劳动力,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以管理服务公司的名义进行洽谈对接,承接保洁、秩序维护等劳务服务,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带动了新村15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三是助推民生事业。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实际收益情况,经村民大会研究同意后,将部分收益用于孝善食堂运营、基础设施完善、奖学金发放等公益性事业,助力民生工程。
(四)“制度化”运转,机制保障稳发力。一是健全监督指导机制。管委会和街道把舵定向,建立周调度、月指导的监督管理机制,开展督查调度21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和有序运转。成立工作小组指导新村集体经济公司配套建立日常管理、资产运营、财务监督、收益分配、重大决策等6项机制,指导规范运行。二是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小营街道对接区级职能部门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指导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发展。积极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和公安分局等部门在证照办理、政策争取等方面予以支持,自实行以来,召集联席会议5次,研究解决反馈问题16个。三是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新村“两委”、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200余人次,参与大集建设搬迁项目前、中、后期的集中商议。每月开展“阳光报告会”,公开项目收支、收益分配等内容,在微信群同步公开,确保科学议事、民主决策、阳光财务,初步实现了“有事一起议、有钱一起花”。(通讯员:黄增平 张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