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基层治理是最具活力的国家治理场域,它距离群众最近,融入生活最深,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面对面’治理”。推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既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江西宜春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开展调研,分析现状问题,探索发挥好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作用的思路,为提升基层党群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江西宜春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近年来,宜春市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积极推动治理强基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1、多措并举优化基层社区建设
一是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宜春市住建、民政、发改、教体等多行业部门与街道社区联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规划,促使一批民生实事工程落地开花。打造了从住房到服务、从育儿到养老、从卫生到治安,从教育到就业,全方位覆盖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社区。
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智能化服务。通过整合政府信息、市场信息等数据资源,建立起各种信息交互融合的社区治理大数据平台,为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推进社区空间数字化,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社区信息覆盖和数据服务能力,增强社区管理能力。
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带动居民共同将社区建设为幸福家园。
2、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方式
宜春市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关于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开展宜春市“基层党建提升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基层党建“五个阵地”建设的工作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以“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建功能、立足社会功能、重视服务功能”的原则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2023年以来,宜春市社区党建工作取得扎实进展。全市30个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健全的社区全面达标。2024年3月,出台了全省首个“红色物业”地方标准——《宜春市“红色物业”小区建设标准》,逐步形成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的“宜春样板”。如宜春中心城区嘉晨东郡小区以党建为引领,多方协同,共商共治,在“党建+市场专业公司”模式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全市探索形成党群连心、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活动载体达341个,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不断拓展。
二、当前宜春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种方式、多方渠道了解,宜春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虽有成绩,但其也存在组织力量发挥不强、服务提供后劲不足、机制支持力度不够、阵地作用不够突出等问题。
1、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力量发挥不强
一是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在组织力量发挥上存在明显不足。不少工作人员对其定位认识不清,未深刻领会党建引领的内涵与重要性,忽视了党组织力量的挖掘运用,直接导致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在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大打折扣。如,虽然多数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涵盖综合服务大厅、党群活动室等多类场所,但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除少量办事群众与工作人员外,参与活动的群众数量稀少。
二是部分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出现偏差。并非以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而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及硬性规定,仅将群众参与当作留存证据的手段。同时,受诸多规定束缚,活动开展存在形式主义,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活动的实质内涵与实际效果,被群众诟病为“作秀式”活动,未能有效履行其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职能使命。
2、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提供后劲不足
一是宜春市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人力匮乏、工作繁杂且人员流动性大等状况,大量年轻人因待遇不佳而离岗,致使组织内部年龄结构老化。现有工作者因年龄、能力素质与精力体力等因素,难以契合新时代需求,极大地限制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是部分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工作者工作倾向不合理。他们往往优先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如创建文明城市、普查数据收集、网格管理等事务,而将面向辖区居民的服务工作后置,这种不合理的工作排序致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未能充分彰显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职能定位。
3、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机制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社区的联建共建机制支持不足。尽管各社区已逐步构建共驻共建机制,然而其执行仅流于形式,未深刻领会联建的关键意义。各辖区单位存在互不隶属心态,拒绝社区管理,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积极性匮乏。
二是经费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经费极为有限,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推进形成了阻碍。
4、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不够突出
一是党员流动频繁带来的组织与管理难题。在与社区工作者的访谈对话中发现,流动党员因居住与工作单位不稳定,如退伍军人和毕业大学生党员在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后又外出工作,其流动性强、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难以及时汇报动向甚至失联,增加了社区党组织工作的难度。
二是社区在职党员的管理颇具挑战。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本是社区党建主力,但根据调研,各社区在职党员常因个人事务或其他因素,普遍存在无法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
三、推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是为辖区内居民群众提供党群服务、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用好这个“小阵地”,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运行机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党建引领:在“做强”上下功夫,巩固社区党组织堡垒,突出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
一是完善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积极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精心完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可借鉴部分地市构建的“社区党总支 + 小区联合党支部”为基石的党建工作网络,逐步形成“由社区党总支、小区联合党支部直接管理党员,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会群团组织为联结纽带,向居民楼栋逐步延伸”的垂直式党建组织体系,全力构建起区域党建工作的崭新格局,切实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的覆盖范围、质量与水平。明确工作职责划分,切实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借助党支部建设工作全面增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的力量支撑。严格遵循组织生活制度,扎实推进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大力加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持续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基层党组织更具强大的凝聚力与卓越的引导力。
二是用好用活社区党建力量。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所面向与服务的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需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资金投入、人力支持、场地提供、产品捐赠、信息数据共享、专业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可参考多地推行的党建引领模式,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合伙人” 机制。在此模式中,社区党组织作为“主心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居委会扮演“组织者”角色负责统筹协调,在职党员勇当“先锋者”率先垂范,睦邻共治委员会成为“当家人” 深度参与,物业公司承担“大管家”职责保障社区日常运转,辖区单位作为“共建者”协同合作,共同形成合伙人责任主体共商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以居民需求、社区资源及服务需求为导向开展社区治理实践,全力推动多元共治良好格局的构建与完善。
2、改进服务:在“做好”上下功夫,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共治共建提优增质
一是调整队伍结构,吸收优秀人才。着重培养青年优秀干部,并推行 “专门化” 管理举措。应多选拔那些表现优异、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突出且群众认可度高的年轻干部加入党群服务中心队伍,促使基层领导岗位的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强化对社区党员干部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健全岗前培训、职业道德培养以及技能提升等培训制度,加大对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切实提升工作队伍的战斗力。积极引入专业人才,或与相关学校等搭建合作机制。可参考温州、深圳等地的成功经验,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或社区工作者,或同此类专业机构建立起指导型合作关系,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凭借专业理念与方法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效能。
二是紧扣群众需求,助推基层治理。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为民服务置于首位,延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涵,确保居民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依对象多元整合,对党员侧重政治功能,涵盖教育、组织关系转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发展党员等;面向大众融入政务服务,如市场监管、税务、民政、人才等,依社区人口特性灵活布局。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围绕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物业进驻、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召开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社区板凳会”“居民议事会”,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公平公开公正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做到“大事细议、小事群议、急事快议”,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3、制度保障:在“做大”上下功夫,完善社区保障机制,保障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一是完善社区联建共建机制。单独建立共驻共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的议事会、联席会等。联席会议要结合辖区单位和社区实际,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民主自治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大统筹力度、增强多方联动,形成多主体间的有效合力。打造社区共驻共建平台,创新社区党建工作载体,充分吸引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采取资金、人力、场所、产品、信息数据、专业服务等形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建立友好互助的合作关系。
二是探索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资金保障制度。根据地方财政部门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各社区给予经费补贴和政策支持,对确有资金需要的社区进行情况核实后再划拨经费。努力争取辖区单位的赞助支持,特别是对社区居民的民生需要给予物资支持,从而提升社区党建水平。多渠道组织筹措资金。社区党组织可针对特定事项发起募捐活动,由社区内部党员干部起号召作用,所捐赠物品不仅限于资金,还包括社区所需物资等。
4、抓管并举:在“做细”上下功夫,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推动党组织阵地作用彰显
一是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线上平台强化与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在职党员的联络,实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家庭状况、工作学习情形,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化的管理监督网络,确保在职党员在社区党建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做到思想不脱节、行动有方向。整合流入地与流出地资源,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交流联系工作机制。流出地党组织需构建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精准记录党员流动轨迹,随时跟进其动态信息,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无缝对接与全程覆盖,让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紧密融入党组织生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引领。
二是拓宽党员教育新渠道。积极构建“互联网+基层党建”模式,推动社区党建与智慧治理深度融合。鉴于宜春市党员受经济发展与就业变动影响而呈现出的流动性大、参与党建活动时空难统一等现状,充分借助智能化手段突破地域与空间限制,搭建“互联网+”教育管理培训平台,为党员提供自由化、高效化、常态化的学习路径,使党员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党建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党性修养,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无死角,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是构建党群互动新阵地。深度挖掘“互联网+”云端平台的数字教育潜力,着力打造互动型党群阵地。在充分利用电视、书刊等传统宣传媒介基础上,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独特优势,以科技为支撑,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式党群服务中心宣传矩阵。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现有网站、微信公众号、远程教育平台及手机端等多渠道,以及在学习强国、抖音、B站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微电影、H5、卡通等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党组织与党员先进事迹,搭建起党群沟通的高速桥梁,极大地提升党群互动的便捷性、及时性与有效性,全面增强党群服务中心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本文系江西省宜春市基层党建研究课题项目“推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的研究”(项目编号:Ycdj2024-49)】
宜春市社科联、市委党校课题组:唐浩元、端木玉芳、梁慧玉、万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