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2024南昌市湿地保护年报》发布

浏览:70917 次 发布时间:2025-02-06 11:38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与改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向人类提供丰富的物产资源、美学和休憩价值。湿地保护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河湖水网发达,湿地资源禀赋优越,特色明显,鄱阳湖约三分之一在南昌境内。南昌市作为鄱阳湖在湖城市,赣江、抚河穿城而过,象湖、艾溪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如明珠点缀,形成了“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湿地生态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南昌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将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和湿地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宣传与执法监督、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强化交流合作等举措,推动城市和湿地融合发展,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品牌逐步唱响,并在瑞士日内瓦《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获得“国际湿地城市”授牌认证,生态保护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5年是新修订的《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元年。为加强湿地保护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持续擦亮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并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决策参考,南昌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2024南昌市湿地保护年报》。本年报主要介绍了南昌市近年来在湿地保护管理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在湿地保护综合管理方面:建立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自然公园、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实行湿地分级管理。全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区域,也是2处国际重要湿地),江西鄱阳湖银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南昌县三湖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进贤青岚湖、南昌瑶湖等5处省级湿地公园,以及象湖风景名胜区1处。全市有省级重要湿地4处,分别为青山湖湿地、瑶湖湿地、军山湖湿地和青岚湖湿地。有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等候鸟栖息地。此外还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龙湖等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结果2020年度变更数据,南昌市湿地总面积18.20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30%。持续深入开展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全市湿地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稳步迈进。

在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方面:“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是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一个个湿地保护与修复案例如星光般闪现。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它不仅是“中华白鹤保护地”,也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研基地”“江西省科学院鹤类保护创新研究基地”“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鹤类研究基地”以及“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鹤类研究基地”。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域的综合治理。其中,总投资115.6亿元的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通过赣抚下游尾闾主要河道建闸控制,调控枯水期河道水位,实施必要的河湖水系连通和洲头防护措施,维护城市水生态空间格局,彰显南昌市水生态、水文化及水域景观的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当前正在全力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通过建设雨水、污水独立的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最终实现净化“十河百湖”,让清水流入“母亲河”赣江。实施了鱼尾洲、象湖、裘家洲、艾溪湖、前湖、马兰圩等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推动落实《赣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同守护一江碧水。积极推动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项目建设,以小微湿地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参加2024国际湿地城市青年论坛、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等活动,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以鹤为媒”,与相关方签订了《中、俄、蒙白鹤研究与保护合作备忘录》。

在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方面: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以下简称“南矶湿地”)是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首批成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湿地网络成员,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且唯一的河口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越冬候鸟的理想栖息地。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推进科研监测、巡护执法、宣传教育等工作,与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南昌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构建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监测一体化系统。同时,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水生植物与越冬候鸟的关系等多方面科研监测工作。有发表著作、学术论文等六十余篇(部)。与全球环境基金开展GEF江西省湿地保护区体系示范项目。持续加强南矶湿地生态系统和越冬候鸟监测,实现监测工作常态化、标准化。保护区管理局在社区共管与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开展有益探索,首创“点鸟奖湖+协议管湖”的社区共管方式,通过“点鸟奖湖”,尖锐的“鱼鸟矛盾”得到缓解。“协议管湖”实施后的冬季,保护区适宜的水鸟栖息地面积增加,水鸟承载力增加了50%,为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据统计,2024年南矶湿地有24.3万余只候鸟在此栖息越冬。

在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组织实施了“南昌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南昌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等项目。利用高清视频监控、AI智能等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完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网络,构筑数字监测平台,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共监测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489种,包括哺乳动物38种,鸟类387种,两栖动物26种,爬行动物3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三有名录”保护野生动物359种。记录到水鸟超26万羽,隶属于6目12科46种。调查采集到鱼类39种,隶属于5目9科33属。湿地共有维管植物431种,隶属于104科289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10种,种子植物98科282属421种。

在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方面:通过多元化平台建设,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知,推动湿地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湿地科普传播平台围绕科普公众号(视频号)、科普宣教馆和自然教育基地三大核心阵地,全面开展湿地科普与教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25万人次。在世界湿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相应的宣传活动,并推出《南昌最美湿地》短视频大赛、“秀丽江西大美湿地”摄影大赛等,成为南昌市湿地科普活动的亮点,累计参与人数达8000人次。通过江西“百湿千校万人”湿地自然教育系列活动等自然教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到5000人次。湿地自然教育讲师培训班共举办3期,研发了20套自然教育课程,累计培训讲师120人。“湿小鹤”是南昌国际湿地城市的形象代表,通过组织15场公益活动、制作12部宣传视频、布展2处雕塑、出版1部科普书籍、发布观鸟路线等多维举措,成功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全面推动了湿地保护与生态教育的深入普及。

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是国内外鸟类爱好者的盛大节日。南昌是2019年、2021年、2023年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活动的主要会场,每届都有超千余名国内外嘉宾参加观鸟活动。全市共设置南矶湿地、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等十余个观鸟点,不仅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更多的是社会力量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此外,该活动以观鸟为媒介,吸引客流、汇聚人气,进一步提升南昌国际生态品牌、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为鄱阳湖区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2024南昌市湿地保护年报》发布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